這個地步。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
詩人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點,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兩個點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妙啊!妙啊!
果然是名師出高徒,蘇公子的才華我們都是知道的,可沒想到蘇公子的學生也能有如此才華。
真是可惜了,要是蘇公子是我們大燕皇朝的人,該有多好呢?”
谷大儒說完這話,搖著頭下去了。
渭湖兩岸以及酒肆當中的人看到這一幕后,再加上聽到大儒的分析,紛紛高興的拍手叫好。
大燕皇朝的牛大儒聽到谷大儒說的最后一句話,也是搖頭嘆息。
不光他們,其他幾個皇朝的大儒也是如此。
大楚皇朝的兩個大儒看到他們的樣子,摸著胡須,美滋滋的笑著。
不過,現在笑還有些為時過早,畢竟還不知道這首詩能達到什么程度。
當然,有一人聽到大燕的谷大儒說的這話后,眼睛瞇了一下,在那一瞬間,他眼中所流露出來的帝王之氣,讓坐在他對面的褚公公心中一抽。
楚皇很少流露出這樣的眼神,可他要是流露出這樣的眼神,那等待著的,必然是帝王那鐵血般的手段。
不過,這種眼神也只是一閃而過,隨后,楚皇的目光也再次緊緊盯著渭湖之上那巨大的光幕上。
隨著浩然正氣涌現到紙張上,眾人的目光緊緊盯著桌子上發生的一切。
浩然正氣每長高一尺,大楚皇朝之人便高興一分。
“漲,給我漲,一定要超過六尺。”
這首詩的浩然正氣每長高一尺,大燕皇朝之人的臉色便黑一分。
很快,這首詩的浩然正氣就突破了五尺。
大燕皇朝的人看到這里,心中都在祈禱別漲了,別漲了。
可事實能如他們所愿嗎?
浩然正氣漲的速度依舊沒有停下,很快便達到了五尺五,但是,依舊沒有停。
五尺六、五尺七、五尺九……
眼見著快要突破六尺了,大燕皇朝之人此刻的眼中充滿了震驚。
因為,他們最擔心的一幕發生了。
六尺。
浩然正氣達到了六尺,但是,速度依舊沒有停下來。
六尺一、六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