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洞測試,可以開始機體制造的準備了。
就跟之前的精衛直升機一樣,到了現在相關的板材都已經完成了切割,進入了加工組裝階段。
陳神也跟負責飛船本體技術的唐華聰來到了現場,組裝現場看起來頗為空曠,也就跟一些大型特種車輛的組裝線差不多,完全不像是一艘宇宙飛船的組裝現場。
雖然這里組裝的只是宇宙飛船的外殼。
長長的生產線上,一塊塊大大小小的板材被工作們放入機器之中,然后被加工成特定的形狀,然后被送去進行檢測……
哪怕只是一艘長寬不到二十米的小型飛船,藏羚羊號外殼上面的做工仍然極其復雜,如果沒有系統的資料,光這個外殼的部分就值得開個課題研究個三五年,然后才有可能選出最好的方案。
現場看著飛船外殼的板材加工,陳神還掏出一塊平板看起了被選中的等離子反應器管理方案。
這套方案里面使用的反應器總共有十個立方的體積。
跟核動力版本不同,等離子版本藏羚羊號到底是換了一個能源,連帶著的反應自然不會只是電視遙控器換一雙電池那么小。
這會給機身重量、機體內部空間布局等等都帶來極大的變化。
不過幸運的是,目前測試的等離子反應器系統重量跟微型核反應堆的重量是相接近的。
也就是說藏羚羊號在機體重量上面不會有劇烈的變化,所以系統里面這方面相關的資料還有參考的作用。
不過反應器系統引起機身內部空間的變動就成了沒辦法的事情了。
十個立方大小的反應器,在體積上已經超過了微型核反應堆,而且反應器系統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不能過分地拆分。
最多也只能把它們相對均勻地分成兩三份,安置在機身內部。
這樣一來,原本放核反應堆的地方根本塞不下十個立方的反應器,勢必要把這些反應器分批安放到機身的空位中。
這個時候又會導致機身重量分布的不同,這樣會引起飛行時的安全隱患,就跟大船一樣,說不定哪邊壓的貨多一點,遇到刮風或者急轉彎就往哪邊翻船了。
陳神和唐華聰手下的人,也是算了好久,才找到了一個相對合適的方案,給反應器重新設計了形狀,使它們從圓柱狀變成了方塊狀,盡可能地堆到機身地板和墻壁上……
請:m.lvse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