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長城東西一片廣闊的區域,東漢時隸并州刺史部,屬南匈奴單于王庭轄地,赫連開國稱帝后,建統萬城于黑水與奢延水交匯口之西三四十里,這里位契吳山之南一片巨大的河洲三角地帶,北及帝原水,南至長城外的白于山,水源充足,秋日平原黃草離披。
契吳山之北筑有契吳城,東南有巖綠城,設為化政郡,另在統萬城西南的紅柳河岸置有長澤、西河諸縣,設為闡熙郡,并歸夏州,共轄有五大部族三萬帳二十余萬人口。
分別以代公、大丞相赫連右地代,魏郡公、大將軍赫連直力鞮,彭陽公、尚書令赫連若門,上洛公、尚書左仆射赫連叱以鞬,東平公、尚書右仆射赫連乙斗所直領,五部族各抽調青壯組建宮衛軍、城衛軍,歸赫連昌直接掌握兵權。
統萬城雖位于河岸,但地勢西面高,東面與北面皆低出很多,故有西、東兩城相連,外圍有半圈與臺地相連的外廓墻,在南部的無定河岸有一段城墻與西皇城相接,除外廓城,東、西內城皆是馬面堡式墩臺城墻,這種堡壘式防御十分堅固,而且易守難攻。
東、西兩大內城宿衛皆是宮衛軍,外廓與城郊則是城衛軍,大營皆設在城西的廣闊臺地邊城子之上,并在城西服涼門西南外廓墻下,河岸沙丘草地建有成片的房舍,作為軍械匠坊與皇宮附屬奴仆居住地。
而在城北郊低洼地草原上,另建騎兵訓練的大教場和營房,位于西北高地處還有廄苑馬場,平時會有數千牧奴趕著戰馬和牛羊群,往西北契吳山下的黑水河畔放牧飲馬,是以城郊較為空曠。
這日下午,城郊大教場上,被調回統萬城的赫連助興正帶著一支數千人的騎兵在訓練,來回奔騰踐踏得沙塵彌漫,經久不息。
場地外圍有一圈人多高的木柵欄環繞,訓練的騎兵們被遮住了視線,馬蹄聲又掩蓋了一切,渾然沒注意到一陣陣敗兵縱馬狂奔大喊的聲音。
不多時,馬隊帶起一陣陣黃塵從北面飛奔而至,跑得近了,值守在轅門外的衛卒終于發現敗兵盔歪甲斜,渾身是血,非常狼狽的樣子,終于驚得暴跳起來,飛奔進教場內通報。
赫連助興騎著馬跑出來一望,就見大片黃色軍服的散騎打馬飛奔,正是己方人馬,而遠處的地平線上,成片身著藍袍黑甲軍服的魏軍馬隊緊隨其后狂追不止。
赫連助興目瞪口呆,驚得大叫一聲騎著馬就飛奔回城。教場內的士兵們一看,也跟著如潮水般沖出大營,直沖向統萬城東門。
赫連勃勃開國時,自稱上承漢統,以繼東漢卯金修德,故尚金德,宮衛軍和城衛軍皆身穿黃色軍服,州郡兵則服色雜亂,加上采購布帛花費甚大,所以整體上沒有統一性。
而北魏也稱繼漢統,認為土生金、金生水,故尚水德,但北魏國力強盛很多,禁軍和州郡兵都穿藍色軍服,只有部族軍服色雜亂。
統萬城內東城只有一門,稱鳳陽門,外廓墻則有北、東二門,赫連助興帶著騎兵往城內沖,后面跟上的赫連阿利羅引的敗兵慌不擇路之下,就很自然地跟著跑,加上散布于城郊的小隊宮衛騎兵見此也驚惶失措,大呼小叫著爭先恐后地調頭就沖進了北門。
沖進城內的赫連助興和阿利羅引無處可避,后面的騎兵狂涌魚貫而入,讓前隊騎兵根本停不下來,城頭守卒雖早就望見,一時也來不及關不上城門,眼睜睜地看著魏軍大隊騎兵緊咬著己方敗兵長驅直入,直接就突進了外廓城,又沖進了鳳陽門內。
東城與西城之間有一道馬面墻分隔,建有一座城門曰招魏門,阿利羅引熟悉城內外朝尚書六部官署的分布,沿長街直沖到招魏門下,與赫連助興的騎隊依托城墻頂上的守軍,重新列陣以待。
長孫翰對城內情況就不太清楚,馬隊沖進城內遇上許多狹窄的街道,只得分隊而行,待繞過外宮臺地與連綿成片的官衙,才接近到招魏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