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蔣山西北的山腳下一帶,不但有隸屬上林苑的大片田莊,更在綠樹環繞的山谷中有琉璃坊、石灰坊、瓷窯坊各一個,占地面積都很大。
這日一早,劉義符騎著馬來到琉璃坊,先了解琉璃的燒制工藝,打算指點一下宦官和工匠們燒制出更好的琉璃器皿,然后再開一窯,另采集原材料,燒制出玻璃也是不難。
琉璃是用琉璃石加琉璃母燒制而成,含氧化鉛,而玻璃則是二氧化硅,這并不一樣,琉璃早在戰國時就出現了,西域諸國也有進貢琉璃器。
《梁四公記》載有扶南大船自西天竺來,賣碧頗黎鏡,面廣一尺五寸,重四十斤,內外皎潔,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視之,不見其質,問其價,約錢百萬緡,文帝令有司算之,傾府庫當之不足。
可見,這是南洋商人在敲詐,幾緡錢的物品竟賣百萬緡。而北魏的琉璃酒器,多半來自西域,或者是寇謙之等道士將燒琉璃的技術帶到了北方,因為前朝時南方道門大興,很多道士煉丹都會燒制琉璃母。
琉璃石就是一種水晶石,大概是石英石,琉璃母則是經采集天然鈾、朱砂、雄黃等材料燒制,然后與琉璃石一起混合鍛燒成琉璃,不過這辦法顯然是迷信而落后的,通常成功率才七成不到。真正先進而成熟要到宋明之后,修建宮殿多燒制琉璃磚、琉璃瓦。
琉璃坊房舍布局,南側大棚院內是堆放材料的,劉義符進去轉了一圈,很快就在各種石頭材料中發現了石英石、方解石、朱砂石,反正只要顏色透明,或者容易燒化的,工匠們都稱之為水晶石。
里面正前部分是官署、庫房,而工匠、雜役居處則在北側,劉義符走進庫房,里面的箱子和立柜上,擺放著許多用黃草紙包裹的成品,但大多是瓶瓶罐罐等容易,有些更只是上了一層瓷釉,像瓷器一樣。
“琉璃坊就燒制這些器物?有沒有更好的成品?”
“大家稍等!奴婢去取幾件上品的器物出來……”隨行的黃渠說罷,帶著兩名小豎轉身出去,一會兒三人各抱了一個小木箱進來放在地上打開,取出一只草紙包著的器物遞上來,笑道“這只云母琉璃壺質地上乘,包管大家滿意!”
劉義符雙手接過,解去繩索掀開草紙,露出一只淡綠色泛著白云紋的半尺高透明酒壺,這已經無限接近于玻璃了,哪還是琉璃,只是出爐吹制工序做得不好,壺底處有些細小的氣泡,不過也相當難得。
“像這種質地的酒壺多嗎?一年能出幾件?”
“唉喲……這可要看運氣,有時一年都未必能出一件,這琉璃坊才建起來不到兩年,還不如越州龍泉窯燒制的好,不過越州產量也不大,每年能出一兩百多件,與這御窯差不多,所以都還能賣個好價錢。”
讓黃渠引路,劉義符到后山的窯坊一看,一共只有四個窯,一個小窯燒制琉璃母,其余三個大窯是燒成品,椐工匠介紹,燒琉璃也分兩種,一種是加料入窯燒成溶液再倒進模子里成形吹制,這與燒玻璃的原理是一樣的。
另一種則是選用一種黏土,也就是一種低金屬含量的低鋁鉗土,可以用手工捏,也可用模具制成泥坯,然后在干燥的坯體上涮一種泥漿,其實是隔離劑,再進行石膏成模,然后放進窯內高濕素燒,最后再上釉,但釉色顏料粉的配置,多是工匠師傅掌握。
此時正有一個大窯是空著的,有役徒在窯內清理殘渣,劉義符轉到窯外朝內看了看,這已經是豎爐,底下側邊處還有一個排溶液的出口,已經能達到燒玻璃的要求。
劉義符一想到就動手,讓工匠找來一些上好并打碎的石英砂、硼砂、重晶石、石灰石、方解石,其中硼砂可以入藥,太醫院和國醫院都有大把的;重晶石一般在石灰巖中就有,一種淡黃色或灰白色晶體狀石塊,這也不缺;方解石一時沒認出,也沒找到,也簡單,直接找幾大塊未雕成的玉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