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一早例行朝會后,工部尚書申屠遇興高采烈地跑到太極西殿求見,說是終于鑄造出軸承,并采取手工鍛打部件的方式,終于按圖紙制作出水力車床和鍛錘,并讓幾名小豎人抬來幾口大木箱子。
劉義符頓時來了興趣,上前打開箱子一看,有帶面甲的頭盔和甲片,大、小軸承和鏈條零件,弩機和投石機部件,鏍絲和鏍母等,他拿起一顆大號的鏍絲對著鏍母穿入擰轉,還真很順暢地擰到了一起。
這個沒有車床是絕對做不出來的,另外給甲片打孔、制作軸承彈子、鏈條片打孔都效率更高,不然用人工要好幾鐵錘才能打一個孔,用模具又澆鑄不了那么精密。
“這鏍絲都做得不錯,可以做到竹箸那么大的嗎?”
“應該能做到,有鏍絲鉚接確實穩當很多,即算松動也只需擰緊加固即可,木料鉚接一旦松動就會造成搖晃。就說投石機吧,其主梁架仍用木料,鉚接處全用角鐵片以鏍絲固定,拋射桿也可分成三段,以后更方便轉運,小小鏍絲實在是居功至偉。”
作為一名熟諳機械原理的大匠,申屠遇自然發現了這些東西的妙用,劉義符甚至不需要過多解釋,他自己就做了很多的嘗試,鏍絲既然有了,慢慢做小做精密都不難,難的是原理和開頭。
“那有沒有想過用鏈條咬合裝入軸承的齒輪來傳動呢?比如說……裝到車駕底軸上!”
“目前臣還在試驗裝到車輪舸上,永初號艦的尾舵水輪也可以更換,車駕有挽馬拉動,換上帶軸承的底軸已經更省力了??!”
申屠遇有些不解,劉義符想說的是自行車或三輪山地車,但申屠遇還沒想到,又沒有橡膠,這說起來就有點頗費口舌,等交州都督府的官員找到橡膠樹就好了。
馬車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主橫軸了,但沒有軸承,輪轂核心是鐵片包木,不但磨損很快,轉彎只能減速轉大彎,跑著跑著一個輪子掉了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了軸承就得到極大的改善,要想轉彎半徑小,目前仍不好辦,山地車就不存在了。
劉義符又撿查了其他東西,軸承是用冷鍛一次擠壓成形,不過用鐵爐冶煉出來的鐵水攪拌而得到的碳鋼質量還不是很好,算是勉強達到了鋼材的標準。
軸承內鋼圈是一個整體,估計鍛錘挖空然后打磨,包夾彈子的外圈有明顯接頭疤痕,乍看還以為是電焊一樣,細看就知道是鋼水滴到縫隙處接上的,為免不牢靠還加了一層鐵皮,穩倒是穩了,卻造成外圈不夠光滑。
如果是整體的,恐怕就裝不進彈子,機械沖壓?車力鍛錘和水力車床都很原始,并不是萬能的,這年頭不用指望。
。。
這時代,一年四季的氣溫比起后世都相對暖和,十月底的青州半島還沒下雪,但也頗有些寒意。
東牟郡城牟平縣臨海而建,水師軍港卻在郡城西北,位于芝罘島與陸地之間相連的一道沙礁灘涂處,原本海水漲潮時,這道沙礁會被淹沒,退潮后就會浮現。
自王仲德受命調任長廣郡太守、兼興建青州沿海港口一事,陸續營建了膠州灣不其港(即青島),成山角的成山港,東牟芝罘港,東萊郡掖縣的斧山港,不但使沿海轉運或投送兵員更加便捷,也加強了海防兵力。
禁衛右都督朱景符率部乘水師船隊抵達青州東牟郡(山東牟平)芝罘島休整了五六天,至出兵之日,以水師戰船百余艘載著禁衛六軍,外加青州兵兩個軍,輔兵隨從兩個軍,共五萬六千人的大船隊先向東北行駛,沿沙門島、隍城島等星羅棋布的小島嶼和暗礁外圍往東北。
經大半日的航程,船隊越過渤海海峽抵近都里鎮時,前鋒一個軍的船隊登岸,不過數百人駐防的高句驪守軍以為是青州海商船隊,猝不及防下被登岸的士兵輕松包圍,無一人逃出,繳獲了大量咸魚干、海鹽,主力船隊得以在此休整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