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海油的客人,在顧鯤提供的高端服務中,享受了一晚的佳肴美酒和頂級玩樂放松。
第二天,就是蘭方石油公司正式對外售油的開業儀式了。
典禮的舉辦地址,特地選在蘭方港北部新建成的那座巨大碼頭附近——那是一座從1998年開始花錢興建的油船碼頭,花了兩三年的施工時間,慢慢修好的。反正也不急,基本上是蘭方油田一邊在勘探建設,這邊碼頭也一起慢慢造起來。
當然碼頭的抽灌設施肯定也能用來裝別的液貨船,只不過除了石油/成品油之外,蘭方這地方也沒別的大宗液貨可以起運了。
這座油船碼頭的泊位尺寸達到了驚人的30萬噸,幾乎可以停泊絕大多數90年代后新建的大型v級別油輪了。泊位數也達到了兩個,確保有備用,還能確保讓蘭方油田的產油速度吃飽,又不至于浪費太多運力。
蘭方油田目前測得的儲量也就三四十億桶,算上未來可以合作的馬來人經濟專屬區內的份額、也要走蘭方港外運的話,總歷史儲量也就五十億桶。(顧鯤對外吹牛宣稱的蘭方油田本身儲量就有50億桶,夸大了一半左右,這是為了宣傳,提升蘭方的土豪屬性,加固網民對蘭方人設的刻板印象。)
按照大部分土地永久產權、礦藏資源永久歸土地所有權人走的國家的慣例,采儲比一般定在六七十年挖光。部分很佛系的國家甚至有采儲比到九十年的,為的就是節約點礦業設備和建設規模。畢竟挖得慢就可以少建設一些基礎設施、提升礦業設施的重復利用率、充分折舊。
另一方面,21世紀初的人思路還停留在“未來會發生石油危機,石油會越來越貴”的思維下,所以很多陷入資源詛咒的石油大國為了保持油價、把油囤著等將來貴了再挖,普遍也是比較保守的挖法。從狗大戶到阿布扎比到科威特,基本上都簡單粗暴這么干的,沒個七十年現有油田儲量根本不肯挖完。
但顧鯤在這個問題上明顯又反其道而行之了,以至于當初決策的時候,跟他合作的華海油的人都有點不敢相信——顧鯤直接選擇了最短的,35年到50年左右的采儲比。
也就是說讓華海油的人在造鉆井平臺、造相關配套設施時別省錢,怎么規模大怎么挖油快就怎么修,哪怕略有有重復建設之嫌也無所謂。
這一切的投資,只求盡快在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里把蘭方的油挖完。
對于華海油的人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既然大家都覺得未來六七十年人類經濟都擺脫不了重度的石油依賴,甚至就算有新能源也會更貴、油越早挖賣得越便宜……那華海油當然希望越早年越多進貨了。
何況顧鯤讓他們加大建設規模,還幫華海油解決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勞動力需求,也擴大了基礎設施投資,這么好的地主甲方去哪兒找?
因此這三年里,華海油的人幾乎是把顧鯤當親爹一樣尊敬,覺得跟顧鯤合作太敞亮了,國家就該大力支持這種心向華夏的善意友邦,最好竭盡全力保護好顧鯤這樣的老朋友,最好讓顧鯤一家永鎮南洋世襲罔替。
但站在顧鯤的角度,他當然知道這種規劃他自己是占了大便宜的——作為重生者,顧鯤比眼下其他任何一個地球人,都多了二十年的對未來新能源技術發展速度和石油供需關系的先知先覺。
他知道如今還屁影沒有的頁巖油,不過十年八年就要被高油價逼出實際投資了。盡管頁巖油這玩意兒沒什么戰斗力,但未來的新能源車/機、曰本人的高光能轉化率的催化制氫、種種舉措,都會讓石油在未來遠沒有如今的人預測的那么“越來越稀缺”。
(顧鯤并不是在賭2020年前后的油價暴跌,他沒活到那時候也看不見。這種跌價也是暫時的,是黑天鵝事件導致的。只有科技進步帶來的跌價才是永久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