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
蒼天,從來都不會對每個人公平。
蔣義渠的表現和公孫瓚的希望相差甚遠,但他絕對是個好下屬。
此刻的他正把原來定陶的殘軍劉岱,趕往廬江方向。
廬江是聯軍的咽喉,不容有失,可惜他只能做趕殘軍的任務。
嚴白虎、嚴輿和張英的大軍正要趕往廬江馳援,和他擦肩而過。
蔣義渠羨慕地看著友軍往廬江絕塵而去,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上前線了。
蔣義渠并不孤獨,嚴政和公孫越也在做著同樣的工作。
公孫越知曉人性,他鐵面無私,派從弟公孫越也做這些活。
軍中上下,再無一人敢對分派到手上的工作挑三揀四。
蔣義渠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把殘軍趕到指定地點,讓前線部隊得以休養生息,刷經驗值后。
為了讓后來者工作簡單一點,他把行軍所過的路線,都制作了詳細的地圖。
隨后幾年,越來越頻繁的戰事,各個兵團都急需新鮮的兵力。
地圖已經裝在腦海里的蔣義渠,指揮大軍前進,又快又穩,很快就擔任了運輸大隊長。
部隊里,沒人再叫他的名字了,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一取哥”。
這外號的意思是,一缺東西,就找蔣哥哥取的意思。
前線打仗,軍需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將士們心中,能即時雪中送炭的蔣義渠,不要說叫哥了,叫爸爸都行。
有了些許成績,蔣義渠并不滿足。
事實上,他從來都沒有停下過自己的腳步,以前只不過是練不出武將技而已。
他打探前線情報,做好許昌、廬江、汝南等前線城市所需兵力的預測,把各地招收的兵,按比率進行調配。
出色地完成這些后勤工作后,蔣義渠重新走進公孫瓚的心里,他的官也越當越大。
公孫瓚還會罵蔣義渠的第四技能是垃圾的地茅亂刺,但他是笑著在罵,更像是在褒獎蔣義渠在其他方面的出色工作。
公孫瓚自己都想不到,他的后勤工作,會這么地復雜,要不是蔣義渠才華及時綻放,戰局才就陷入困境。
天道酬勤,但是蔣義渠很不幸,他在自己沒有天賦的領域里苦練了二十幾年,卻幾乎一事無成,淪為同僚的笑話。
蔣義渠又很幸運,他沒有放棄自己,隨時隨地裝著大軍,這又讓他在打仗相關的運輸領域里大放異彩,成為同僚眼里的勵志佳話。
蔣義渠的成功告訴我們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