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這宋村呆了兩個時辰。
群臣大抵都已看過了,許多人都默不作聲。
也有人若有所思的樣子。
某種意義而言,這蘆花村和宋村所看所聞的截然不同,實在是太令人震撼了。
有些時候,這等直觀的對比,是最動人心的。
這百官之中,起初是嫌惡陳正泰,認為陳正泰不過是延續了當初西漢時武帝的策略而已,武帝打壓豪強,窮兵黷武,可百姓們也困苦,雖是創造了無數的豐功偉績,可在世族們看來,卻是不認可的。
儒家在南宋之后,逐漸走入極端,可在這個時代,百官之中的許多儒學出身的世族子弟們,或多或少還是有建立功業的渴望。
天下戰亂了這么久,百姓們流離失所,無數人慘死,這些懷有抱負的人,自然也就滋生著匡扶天下的心理。
這也是大唐與天下其他諸國們最大的不同之處。在這里,因為儒學的影響,它鼓勵著無數讀書人入世,即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即是說,有能力和身居高位的人,理應匡扶天下,這是使命。
因而,不少人低頭,默然無語,他們顯然內心是極復雜的,他們一面似乎欣慰于宋村的改變,同時對于蘆花村的凄慘感到揪心。
另一方面,他們很清楚,想要有更多的宋村,那么世族就將要失去很多。
其實……世族未必是根基動搖,可利益一旦失去,可就彌補不回來了。
一個是家,一個是國,一個是自己,一個是蒼生。
因而眾人無言,此時沒人有心思去彈劾陳正泰了,或者說,沒人想要去挑釁揚州都督府,有的……卻是天人交戰,是內心的道德和正義,與私利之間的彼此鏖戰。
李世民心情很好的上了車輦,靠在車輦中的軟墊上,他命陳正泰上車陪駕,默默坐著,似乎腦海中,想起了那叫宋阿六的許多話,一時又是欣慰,又是感慨。
李世民是個感情豐富的人,想著想著,禁不住無言垂淚。
良久,他才嘆了口氣道“朕想那蘆花村百姓,實是凄涼,辛勤耕作卻不能飽食,勤懇持家卻需背負債務,生兒育女,卻只能將這兒女賣身為奴。”
“而朕錦衣玉食,人人都稱頌朕的賢明,可是這賢明,竟與他們無涉。這樣的天下,便是讓大儒們念一千遍海晏河清,又有什么用呢?揚州新政雖只是開始,卻令朕欣慰,正泰,你辛苦啦。”
陳正泰便謙和地道“學生哪里敢說辛苦,論起收稅,這是越王李泰的功勞,若非是他剛正不阿,行事果決,世族豈肯就犯?至于施政,也多是一個叫婁師德的功勞,此人辦事滴水不漏,從沒有疏失。至于各縣的官吏,這些日子也都還算勤勉,沒有出現什么大的岔子。”
“其實……大家肯盡心,還是因為恩師的緣故啊,恩師垂愛百姓,而這天下,豈會缺少那些能人志士呢?這些人,都有匡扶天下之心,漢時可以出班超,可以有張騫,我大唐難道會少嗎?學生以為,這些人,統統都要賞賜,至于學生,在這揚州,也不過是閑云野鶴而已,成日游手好閑,反倒礙事。”
李世民深深地看了陳正泰一眼“你當真是這樣想的?”
“便是這樣想的。”陳正泰很認真地回答“倒不是學生有什么高風亮節,而是行大事,就必須得有一批肯跟著一起披荊斬棘之人,就如恩師一樣,恩師不能靠一個人治天下,至于學生,才能平庸,讓學生出點主意倒是可以的,可要真正細致去做事便難了。學生的唯一長處,不過是沾了恩師這個天子門生的好處,因為有這個身份,所以才可讓大家放心去做事,不必擔心做了事沒有回報,也不擔心他們因為做事而被指責。”
李世民頷首,他認同陳正泰的話,因為這家伙確實有點懶,可是有一點,他卻做得很好,那便是想盡辦法去保護他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