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洪的不情之請很簡單。
那便是希望能和倭國遣唐使、新羅遣唐使一同前去拜見陳正泰。
讓他單獨見陳正泰,他是不肯的。
扶余威剛聽了,只是笑,他當然清楚,這個扶余洪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現(xiàn)在百濟處于弱勢,風雨飄搖,此次遣唐使入長安,就是要解決百濟國未來的問題。
若是能和大唐談妥,固然是好。
可若實在逼不得已,就只能狗急跳墻了。
百濟國并沒有太多的底牌。
所以扶余洪很清楚,單獨去拜見陳正泰,勢必會讓陳正泰吃干榨凈。
眼下百濟人唯一能保證他們百濟國利益的辦法,就是和倭人、新羅人共同進退。
哪怕就在不久之前,百濟和新羅之間還有矛盾,雙方兵戎相見。
可是這并不妨礙扶余洪拉上新羅人一道,以此減少大唐對自己的盤剝。
因為三國距離最近,在扶余洪看來,這一片乃是三國共同的地盤,即便大家是世仇,可是只怕沒有任何一國愿意接納大唐將觸手伸進百濟國,往后還那落地生根了。
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大家彼此之間固然有很重大的矛盾,可大唐最好離得遠遠的,大家派出遣唐使,甚至朝貢稱臣都沒有問題,名份上臣服大唐,我上貢自己的特產(chǎn),你大唐給我賞賜。
因而在他看來,拉上新羅遣唐使以及倭國遣唐使,這是最好的選擇,百濟國固然已經(jīng)風雨飄搖,可有了倭國和新羅的撐腰,至少可讓大唐收斂一些。
這等算計,乃是外交中的常態(tài)。
扶余威剛很清楚,這個計劃,扶余洪必是早在來之前就想好了,也是扶余洪的兩個殺手锏之一,此時若是不肯答應,扶余洪寧愿僵著,也不愿繼續(xù)接觸。
畢竟涉及到了百濟國根本利益的問題,扶余洪只是一個傳聲筒,來之前一定和王太子,也就是現(xiàn)在的百濟新王商議過了。
扶余威剛笑道“這不合規(guī)矩,顯然也不合韓國公的心意。不過……你既堅持,看在你我同一個列祖列宗的份上,索性我便做個主,暫先同意了。”
扶余洪這才松了口氣,他可不愿和扶余威剛一個祖宗。
于是,扶余洪立即讓人去請倭國和新羅兩個遣唐使。
這倭國遣唐使乃是犬上三田耜,其實他在貞觀二年時,就來過一次大唐,也算是對大唐有所了解了。
只不過犬上三田耜雖然在大唐受到了禮遇,李世民也派出了使節(jié)隨犬上三田耜東渡倭國,表示友好。
只可惜……這美好的交流活動很快便戛然而止,大唐的使節(jié)抵達了倭國之后,按理應遞交國書,不過按照規(guī)矩,需倭王面北行禮,接受國書。倭人顯然認為這對于倭國而言乃是侮辱,于是拒絕接受,雙方爭執(zhí)不下,唐使見倭人不上道,只好返程。
因而在歷史上,這倭國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很不愉快,而倭國方面自居島國,此后也沒將與大唐的交往放在心上,直到三十年之后,等到大唐國力不斷的增強,倭人這才又重新派出遣唐使,第二次就學乖了,愿意行藩臣之禮。
此次,因為出現(xiàn)了大唐水師襲了百濟國這突發(fā)情況,倭國內(nèi)部也是議論紛紛,畢竟大唐水師突然變得強大,既然可以出現(xiàn)在百濟,那么同樣可能成為倭國的隱患,因而讓犬上三田耜重新出發(fā),前往大唐一探虛實。
犬上三田耜接受了使命,帶著浩浩蕩蕩的使團出發(fā),這一路,他都和新羅、百濟的遣唐使接觸,顯然對于犬上三田耜而言,他是無法接受大唐的勢力擴張到百濟的!
百濟與倭國隔海相望,今日大唐徹底控制住了百濟,下一步……可能就使倭國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了。
三人收拾了一番,便出發(fā)陳家。
這陳家占地規(guī)模極大,又是新宅,雕梁畫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