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招呼著王德又取來一道新的折子,再次抓起案臺上的黑筆書寫了起來。
這一次時間要比之前長了一些,畢竟也是剛剛才有的想法,很多方面都需要斟酌一下,免得以后后悔沒一步到位。
而趁著這個機會,李世民也在認真的打探著李元景。
甚至一度有些懷疑,他到底是不是一個十三歲或者說十四歲的孩子?
關于和臨海的這一場明爭暗斗,內心來說,李世民是不愿意摻和的,但是偏偏,李元景還是不動聲色的把自己給拉下了水。
而整件事情的關鍵就在于那個被打的軍士,李世民已經了解過了,只是一個最基層的士兵,正是這個士兵的身份,讓李世民不得不重視,不得不站在李元景這一邊。
這個士兵沒有任何背景,在大唐府兵中能找到幾十萬個這樣的人,但同樣的,這也意味著這個士兵的遭遇,可以代表幾十萬府兵的某些遭遇。
一旦某件事情被放大化以后,問題就會變的更為嚴重。
下跪什么的都是臨海自己杜撰出來的,實際上李元景只是讓裴承先向那個士兵道歉,最終臨海卻自己站出來替裴承先道歉。
雖然外面對李元景的言論不太友好,但事實上卻是截然相反,這件事情瞞不住朝中大臣,同樣也意味著,整個軍方都會站在李元景背后。
李世民雖然是皇帝,但現在也沒有徹底的掌握軍方,或者說沒有徹底的把天下百萬府兵變成自己真正的心腹軍隊。
所以,這一次李世民非但不能退,反而還要硬著頭皮頂上去。
不僅要警告臨海公主,還要將被打的士兵調到自己身邊,不僅要調,還要給他升職,以此來向天下證明,這個軍士沒有錯,錯的是臨海公主。
一個把公主得罪死的人,就因為他本沒有錯,就得到了皇帝的庇護,這件事情傳出去,在軍中對李世民的影響可就太大了。
除了這個更深層次的用意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大軍馬上就要出征了,這個時候身為皇帝,他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讓這些將士得以更放心的去參戰。
李世民懂兵,知兵,所以他很清楚,什么樣的做法能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皇兄,順便簽個字蓋個印吧……”李元景好不容易寫完了,將自己能想到的全部寫了上去。
看著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字,李世民瞬間眉頭緊皺“這件事等明天大臣們議一議再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