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說三山五岳有格局,一花一水皆靈性,嚴語當時畢竟只是孩子,雖然能夠照著吩咐死記硬背,但對于這些理論終究沒有太多理解。
待得長大一些,離開了龍浮山,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對這些東西更是不屑,甚至一度認為是封建迷信的余毒,心中很是抵制。
此時到了用時,嚴語才有些后悔,這些年雜七雜八的書看得太多太多,甚至連國外的醫(yī)學期刊都想法子找來看,為何就獨獨丟掉了老祖宗傳授的東西?
尤其遭遇了這一連串事件之后,正是靠著老祖宗教的這些東西,才使得他多次化險為夷,哪怕自己記得的僅僅只是一些皮毛,仍舊能夠在關(guān)鍵時刻力挽狂瀾,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不過懊惱歸懊惱,眼下也不是汗顏的時刻,嚴語靜下心來之后,又開始搜刮那些早年不愿去碰觸的知識。
禪宗曾經(jīng)有個說法,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禪宗說的是大概是境界,凡夫俗子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見即所得,到了第二境界,受了教育,見識了世界,自認為有些本事了,心思也多了,看什么都會參雜自己的想法,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到了第三境界,歷經(jīng)滄桑,面對風雨,看透了紅塵俗世,又返璞歸真,山也就仍舊是山,水還是水了。
老祖宗也曾說過類似的話語,但解釋卻有些不同。
照著老祖宗的意思,普通人當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一些自詡高明的風水師或者堪輿大師,自以為有些道行,就運用各種典籍來分析解釋山岳水脈的格局,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可須知各家典籍從古流傳下來,多有謬誤,而且本來就奧妙玄虛,艱澀難懂,模棱兩可,如此一來,很多人自信滿滿,都認為自己是正宗,但同樣的山水格局,卻又出現(xiàn)不一樣的解釋,又如何分辨誰對誰錯?
嚴語難免想起了老祖宗常對他說的一句話。
“小子,我知道你不想學,我也不想教你,但我既然接了這個擔子,就一定傾囊相授,而且只挑最上乘的教你,等你長大了,懂事了,有資格聽聞你師祖爺爺?shù)墓适铝耍驮摳兄x我了?!?
是的,老祖宗教的東西,都是精挑細選,而且確實是上乘的。
他就像一個武道宗師,教的不是“術(shù)”,而是“道”。
“術(shù)”嘛,通俗來說就是技術(shù)、技巧,而“道”是直指本質(zhì)的東西,雖然是理論,但卻能提高境界。
打個比方,“術(shù)”是魚,“道”就是釣魚的技術(shù),“術(shù)”是釣魚技術(shù),“道”就是為什么要釣魚。
“術(shù)”是具體的知識,“道”則是學習方法,“術(shù)”是語數(shù)英理化,那么“道”就是哲學。
想起這些,嚴語的思路也開闊起來,想得有些遠了,又壓下心思,將自己的神思扯了回來。
如果他的師父是趙同龢等人,那么此時的他或許只會念咒畫符開壇做法,此時看著這村子和周圍的丘陵,那就是半桶水的“看山不是山”,但他的師父是老祖宗,格局和境界就高太多了,此刻已經(jīng)超脫了第二境界,到了看山仍舊是山的地步。
跑開堪輿之術(shù)的風水分析,嚴語睜開眼睛來,世界在他眼中變得越來越簡單,仿佛去掉了綠色的植被,去掉了突兀的山石,就好像剝掉了血肉,只看到骨架。
山如骨架,水就是流淌的血脈,能夠直觀的看到,村子正守著兩條地龍一般的丘陵保護。
從科學角度來講,這個村落的選址是經(jīng)過精心計算的,能保證村子不受風沙侵蝕,因為山脈阻擋風沙,又因為丘陵而不是石山,所以能保留地下水,所以才會出現(xiàn)綠植,村前的蘋果林才得以存活,村里人才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