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愛醫院住院三天后,王柏松頭頂的共生光合綠葉蛋白徹底擔負了王柏松身體對氧氣的需求。
身體供應氧氣充足,對王柏松身體的康復也有極大的好處。
能吃能睡的王柏松住院三天后,肺部的炎癥徹底消失了。
此時的肺部早已經完全纖維化,沒有任何吸收氧氣的功能,就像是身體一個毫無作用的組織。
不過這一切對王柏松而言都不重要,只要肺部不癌變,它是否還有功能都不會影響健康。
王柏松還會在仁愛醫院住院一個月左右。
這一個月主要是對王柏松身體健康情況的監測,以及完善起源科技論文的第二部分——人類臨床實驗的全過情況。
王柏松從死神那邊回來,等于是再活一次,心境已經十分豁達。
他愿意將仁愛醫院當做自己的家,每天早起在院子里鍛煉身體,在不用配合醫生做檢查的時候,就自己看看電視、看看書。
卸下了思想包袱,王柏松的心情非常好,這幾天也長胖了不少。
如果要說有些不習慣,就是王柏松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給自己的頭皮澆水,每隔幾天就要上一次培養液,而且整個頭頂感覺潤潤的,沒有以前頭發干爽那么舒適,夜晚或者光線不好的時候,要帶特制的植物燈頭套。
不過這些不習慣和活著比起來又算什么呢?
王柏松最愛吐槽的一句話就是“晚上戴頭套睡覺總比整天插管用呼吸機舒服吧?!?
老人樂觀的態度把醫護人員給逗樂了。
周瀟和張清則沒有因為王柏松的康復而輕松下來,兩人的團隊詳細收集整理了王柏松的病例和治所有治療流程,用了一周時間完成了十分嚴謹的治療記錄文章。
和論文不同,這篇文章是純粹的記錄類文章,就是記錄王柏松入院之后到治療成功的全過程。
治療記錄類文章比論文更具有實用性而且擁有代表意義,因為記錄類文章能夠讓和王柏松一樣的病人知道自己應該接受怎樣的治療才能夠康復。
記錄文章的最后階段,已經不是單純的張清和周瀟兩個和兩個團隊的事了。
張清向華熙匯報了王柏松的例子,醫院方面高度重視!醫院的高層更是拍案叫絕!
這種治療方式,這種生存質量,已經是創造了醫學的歷史。
華熙的鄭院長在拿到張清教授的匯報材料時激動著說道“全球所有的科研機構和醫院,沒有一家能讓間質性肺炎晚期的患者再活過來,起源科技的技術我認為獲得諾獎都不為過!共生蛋白對人類生存意義重大!”
鄭院長決定和周瀟面談,他希望華熙呼吸能夠能夠引入共生蛋白特色治療。
華熙也將竭盡全力讓該項治療技術直接進入臨床使用,就算是只用于危重患者都是功德無量。
間質性肺炎晚期患者,在不用換肺的情況下,通過新的生物科技技術活了下來,已經是奇跡了!
在生命奇跡面前,再談什么程序、談什么治療方式有副作用等等都特么的是瞎幾把談。
程序重要還是生命重要?
人都要死了,還要程序有屁用。
還有,哪種治療沒有副作用?
是長期服用激素沒有副作用還是長期化療沒有副作用?
能夠把人救活都不錯了,在生和死面前還談什么副作用?
像王柏松這樣的情況,能夠有質量的多活一天都是賺,其他的都是毫無意義的論調。
鄭院長以極高的禮儀和周瀟進行會談,最后達成以華熙和起源科技共同發布治療記錄的方案。
華熙決定在爭取臨床治療資格的同時,將先行把共生蛋白的特色醫療引入醫院呼吸內科。
如果有西南最大的醫院出面,周瀟當然樂意。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