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古拉斯基的聯軍開拔之際,外界亦是注意到了這邊局勢的變化。
大家伙對于聯軍的態度,分成了兩個派系,一方比較看好聯軍實力,認為尼古拉斯基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
另一方則是認為即便是尼古拉斯基聯合了普尼羅斯基這邊,也難以與麥爾尼茨基對抗。
無論是那一邊,都有著自己的依據,支持尼古拉斯基的人認為聯軍的規模太過于龐大,實力亦是碾壓麥爾尼茨基。
不過另一邊卻一直都看好大宋支持的麥爾尼茨基,在這些人看來,大宋的支持便是實力的保障,即便麥爾尼茨基這邊的軍隊規模處于劣勢,但都不成問題。
就在外界所有人都在關注之際,尼古拉斯基的聯軍已經來到了麥爾尼茨基的領地邊境,雙方直接對峙,戰火即將燃起。
這段時間以來,麥爾尼茨基并沒有理會其他,都是在專注著領地內的防務事宜。
如今的麥爾尼茨基軍隊,除了一萬的主力軍之外,也設立了兩萬的預備軍,這是他專門為應對此次戰役的籌備。
這兩萬的預備軍,主要負責的是后勤事宜,麥爾尼茨基的計劃,是利用預備軍彌補在戰斗之中的損耗。
預備軍雖說沒有真正上戰場,但亦是會出現在后陣,經過一番的歷練之后,也有了一定的實力,能夠快速適應真正的戰場。
————
麥爾尼茨基的這種模式,自然是從大宋那邊學過來的,只要維持這種模式,那主力軍的戰斗力便能夠得到保障。
為了此次的戰役,麥爾尼茨基從大宋購買了大量的武器,用以裝備主力軍。
經過這段時間的建設,麥爾尼茨基的收益很不錯,其中大多數的礦產,都已經承包給了投資商。
也就是這些投資商的投入,麥爾尼茨基才有足夠的資本,購買這一批武器,不然的話,只能是被動地等待大宋的支援。
除了購買大量武器之外,麥爾尼茨基還租借了大宋的建設團隊,用以修建防御陣,這可是他在大宋所見識到的,現在正好能夠應用到。
之前在大宋深造學習之時,麥爾尼茨基就見識到了宋軍在建設防御陣方面的厲害,可以說在沒有炮火的協助下,根本就沒有可能突破。
這種令麥爾尼茨基震撼的防御陣,便是由水泥澆筑而成,堅固方面自不用說,除非是炮火的連續轟炸,不然的話不可能遭受損壞。
也就是因為深受震撼,麥爾尼茨基才會在此次的布防之中,主動向大宋申請建設隊支援。
本來對于這個申請,麥爾尼茨基還有些忐忑,畢竟這可是大宋的“防守利器”,哪里這么簡單地答應。
不過令麥爾尼茨基想不到的是,王直這邊根本就沒有一絲的猶豫,便答應了這個要求,直接將建設團隊派了過來。
當然,這一次建設團隊的費用,必須得由麥爾尼茨基這邊承擔,可不會像之前那般免費支援了。
自從麥爾尼茨基開始借助于領地內的資源,不斷獲取收益之后,王直便改變了支援的模式,那就是由免費轉變為有償。
即便在沒有足夠資金的情況下,大宋商業銀行這邊也能夠向麥爾尼茨基進行借貸事務,解決對方的用錢需求,前提只是需要一定的礦產作為擔保。
在這種模式之下,麥爾尼茨基地盤內的資源,也在逐步變為大宋商業銀行的資產,不過對于這種事情,他倒是沒有什么好擔憂的。
在麥爾尼茨基看來,所有的資源都是有利用價值的,至于這個價值最終能夠走向哪一種模式,這就得看自己的發展了。
也就是說,只要是有利于自己發展的,麥爾尼茨基都不會介意資源的擁有者是誰,只要他牢牢掌控著權利,那一切都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便是因為如此,麥爾尼茨基這段時間都在不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