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斯基的聯軍攻破前提下,慢慢發展產業。
等到地盤內的產業不斷成熟,并加深同大宋的合作之后,確保不會有其他的問題,那就能夠向外擴張了。
在此之前,麥爾尼茨基要做的,便是維持穩定,其他的都不重要,只要大宋方面不放棄對他支持就行。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尼古拉斯基的聯軍倒也沒有什么大的問題,畢竟對方的反擊一直都是不痛不癢,即便是出現傷亡,那也不大。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雙方都已經摸清了對方的底細,聯軍方面不想放棄進攻,而麥爾尼茨基方面卻是不想反擊的太過厲害。
如此一來,整個戰役到了最后,雙方都是變成了小打小鬧,兩邊的士兵也都提不起戰斗的欲望,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
經過了差不多一兩個月的時間,烏克蘭戰役也終于結束,在沒法獲得波蘭以及沙俄方面的支援之后,尼古拉斯基的聯軍只能是選擇了撤退。
到了這個時候,即便尼古拉斯基再怎么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畢竟沒有支援的物資,軍隊連平日的食物都維持不下來。
至于普尼羅斯基這邊,倒也能夠接受,畢竟他的軍隊也沒有遭到太大的傷亡。
而且經過了這段時間的戰斗,普尼羅斯基的軍隊也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戰斗經驗,整體實力反倒是有所提升。
即便是現在撤退,普尼羅斯基的軍隊士氣都沒有任何的影響,畢竟經過最后的階段,雙方戰斗都沒有什么真正的戰斗,只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
而且在撤軍之后,聯軍自然也都是自然而然地分散,除非下次再有戰斗,那也會是下一步,到時候的主將,也就不一定是現在這個情況了。
因此,經過聯軍的這一次戰斗,普尼羅斯基反倒是賺了,無論是軍隊實力,還是其他方面,他都有所提升。
特別是在名望方面,普尼羅斯基如今要比尼古拉斯基更有優勢,畢竟從一開始他就主動讓出主將位置,并且在戰斗之中都沒有耍什么幺蛾子。
而且經過此次的戰役,尼古拉斯基早就已經是用掉了自己的威信,畢竟擁有那么多的軍隊,統領整個聯軍,卻也沒法對麥爾尼茨基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等到下一次的戰斗,到時候一旦普尼羅斯基出來競爭,那尼古拉斯基估計得要苦惱不少,里邊他的實力比對方強也沒轍。
畢竟尼古拉斯基沒能夠證明自己,如果下一次普尼羅斯基想要出來的話,他也沒有任何的理由去阻止。
主將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聯軍的模式從一開始只是用以抵擋麥爾尼茨基,如今尼古拉斯基不能證明自己,自然得留給普尼羅斯基來擔任。
當然,這種只不過是一個趨勢。至于到時候結果將會是誰來擔任這個主將,那還得一番的運作,到時候就看誰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了。
其實尼古拉斯基和普尼羅斯基兩方的博弈,都是取決于波蘭以及沙俄的支持,沒有這兩方,他們都難以弄出現在這樣的局面。
因此,兩人之間的競爭,說白了便是取決于背后的支持,到時候誰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誰就能夠勝出。
而且經過此次的戰斗,普尼羅斯基已經清楚麥爾尼茨基的態度,短時間之內,對方是不可能有太多的動靜,倒是不擔心被其出擊。
沒有了麥爾尼茨基這邊的壓力,普尼羅斯基更有底氣跟尼古拉斯基競爭,不過眼下聯軍暫時解散,只能是等到下次的聯合了。
隨著聯軍的撤退,烏克蘭的局勢也都已經恢復平靜,三方都各自開始忙著發展,并沒有什么大的沖突,即便是有這只不過是士兵之間的小沖突,根本就沒法發展成大的戰役。
在進入發展之后,普尼羅斯基以及尼古拉斯基這邊,都開始主動聯系大宋這邊,尋求商貿方面的合作。
當然,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