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賦的壓力當然不大。
要不去大明各地問問,哪個大家族收不上田租?
至于幕府將軍……他們并不直接掌控地方,而是靠著強大的武力,威懾大名。說白了,就是個帶頭大哥。
實力強大,能鎮得住,自然能拿到稅收,鎮不住,那就開始打仗唄!
倭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明治維新。
他們搞廢藩置縣,雖然地方大名沒了,但是財稅體系依舊,國家可以征收高額的稅收,支持他們興建海軍,殖產興業,甚至賭國運。
假如單純從財政角度衡量,甲午戰爭之前,大清才是“小國”,能運用到戰爭的經費,不足倭國的三分之一……沒法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人力,不敗才怪呢!
弄清楚了倭國的情況,回過頭看大明,就不得不感嘆一句,大明實在是太復雜了!
就拿農戶來說,大明存在相當的自耕農,也有不少富農,即便是佃農,也不全是租種土地,比如某家有五畝田,覺得不夠,就從地主那里租十畝來種,這個稅該怎么收?
而且大明還廣泛存在隱戶,這些人并不存在于朝廷的黃冊上面,他們耕種大戶的土地,向大戶交租,完全游離在國家體系之外。
也不知道能不能把他們算作大明的人。
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陛下,情況大體如此,如果不進行變法,只是提高稅賦,像倭國那么征稅,大明朝一時三刻就亂套了,是絕對行不通的。這也是臣一直以來,希望推行清丈的原因所在,只要清丈之后,藏匿的隱戶沒有了,巨室大族的土地收回來,無地少地的百姓得到了田畝,大家伙的田都差不多。這時候朝廷不但征稅容易,甚至可以提高一些稅收,十稅一是完全可以的。”
“朝廷的錢多了起來,做事就容易了。像現在這樣,集中兵力,覆滅蒙古,攻掠朝鮮,討伐倭國……每一次用兵,朝廷都能有收益,這樣一來,大明才能越打越打,越打越強。”張孚敬深深嘆息道:“畢竟我們坐擁數十倍的子民,有著百倍遼闊疆域,所產茶葉,絲綢,瓷器,更是行銷四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歲入只是四夷的寥寥幾倍,怎么也說不過去啊!”
“鏟除豪強,消除巨室,取消中間這些免稅免役的士紳官僚,實在是當務之急!陛下,順天清丈已經取得成果,繼續推動,刻不容緩,請陛下恩準!”
張孚敬說完,跪倒地上,緊隨其后,賈詠也跪了下來,“陛下,內閣以為治國務必公平,財稅務必合理。若只是順天清丈,其他百姓心中不滿,也會生亂,既然是對的事情,就不要猶豫了!”
“臣也贊同!”
吏部尚書桂萼站出來,緊隨其后,方獻夫,嚴嵩,夏言,悉數表示贊同。
最后大家伙的目光就落在了席書身上。
作為戶部尚書,清丈跟戶部的關系非常大,他究竟是什么態度呢?
“陛下,戶部,戶部理所當然,支持清丈,只是,只是戶部人手有限,戶部又沒有干預地方衙門,若是下面胡作非為,借著清丈的機會,欺壓百姓,中飽私囊,這筆賬該怎么算?”
“由內閣來算!”
張孚敬道:“從戶部十三清吏司調撥人手,協助地方清丈,都察院派遣御史,負責監督。吏部要針對地方官吏在清丈之中的表現,進行考評,內閣總攬清丈事宜。有功賞,有過罰!首先就是山東和河南,由北向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伴隨著張孚敬的這一番表態,偌大的大明朝,終于全面動了起來。
所有山東地方官,被叫到了京城,張孚敬親自給他們訓話,講解清丈要領,布置任務,吏部那邊拿出了考評的標準。
在他們之前,錦衣衛的人就下去了,至于東廠動沒動,那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