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部升級,主腦和能源驅動系統也遠遠超出了驅逐艦級所需。
既然有這么充沛的能源供給,不充分利用起來就白白浪費了。利用吧,受飛船體積限制還沒法塞進去,重新設計一款改動又太大,違背了試驗品的初衷。
于是飛船設計師們就開始想歪門邪道了,里面裝不下是吧,那就往飛船主殼體外面掛,三個擴容基座就是干這個用的。
至于說應該掛什么設備,那人家就不管了,反正基礎都打好了,兼容所有標準設備,將來誰使用這艘飛船就由誰決定,想掛什么掛什么,只要不超出主腦的帶寬、主電容器的供電峰值就成。
而且擴容基座比飛船內部預裝的設備更靈活,不用動任何殼體結構就可以隨便更換。唯一的限制是信用點,說白了就是錢。有錢您就隨便折騰,沒錢……沒錢還想玩改裝車,有多遠滾多遠!
要說戴利也夠敗家的,弄了這么一艘試驗戰艦放著不用,為了顯擺還這么下本兒。三個基座都已經被他裝滿了,還不是胡亂塞,用克萊爾的話講,肯定有經驗豐富的聯邦海軍飛行員幫她哥出謀劃策,這些設備不僅昂貴也非常適用。
護盾增強子系統、能源管理子系統、帶寬擴展子系統。不用克萊爾過多講解,光看名字洪濤也能大致猜出來是干嘛用的。
在裝備了這三個子系統之后,執行官號的能量護盾強度只提高了5,但對電磁、熱能、物理攻擊的抗性整整提高了30。
原來的五臺空間導彈發射器也增加到了八臺,不光可以輕松碾壓同等級戰艦,就算和巡洋艦硬撼也不太吃虧,要是戰術運用合理,偷襲下戰列艦照樣不是夢。
從對飛船的改裝思路上看,戴利好像還有個硬漢夢,這點倒是和桑格爾挺像,滿腦子都是沖鋒陷陣的幻想,卻一次實戰也不敢面對,標準的口販子。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一艘驅逐艦級的飛船經過改裝就能和巡洋艦對壘,為啥不把別的驅逐艦乃至護衛艦都這么改裝一下,讓戰斗力整整提升了至少一個級別,豈不美哉!
道理是沒錯,技術上也能做到,但有個客觀條件使得大部分戰艦無法模仿執行官號,那就是能源供應。
不管是新伊甸人還是地球人,在設計武器方面都有個共性,得考慮費效比,也就是成本和功效之間的比值。
說得直白點,批量生產的武器裝備,從坦克到飛機再到太空戰艦,統統得進行優化,各方面滿足設計需求即可,不能玩了命的往上堆疊冗余,那樣會讓制造和使用成本以幾何倍數增加,根本就負擔不起。
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新伊甸人的飛船,無論民用還是軍用,都沒有太多電力同時驅動防御系統、武器系統和電子干擾系統,必須在其中選擇一兩個重點,同時被迫放棄另一個。
這時各種武器裝備的搭配使用就成了互相彌補缺點的關鍵,各國海軍也都設計建造了不同功能的戰艦,組成艦隊之后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比如火力和防御能力特別均衡的突擊艦、輔助能力特別突出的電子攻擊艦、專職遲緩對方的攔截艦、在戰場上進行救助的后勤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