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仔興奮的在巴剎內一座座擺得高高滿滿的神臺中穿梭。
巴剎,就是南洋馬來話“asar”的音譯,從波斯語的“bazaar”而來,意思是“市集”。早期的馬來西亞半島以及鄰國印尼是東西方的交接點,許多來自印度與中東的商人在這裡經營市集。而傻仔生活小鎮的巴剎,其實只是用鋅板蓋在一大片水泥地上而已,以干、濕區分開來。各個攤販之間沒有間隔,所以老大一個巴剎也能一眼看完。
濕巴剎里面甚么新鮮食物都有,各大小型魚攤、蔬菜攤、豬肉攤、雞肉攤,等。那時候的新鮮雞都是現賣現宰的,雞飯把雞只宰了,讓它活跳一陣子,等到一動也不動之后再扔進一個大型的滾筒里啪啦啪啦的,拿出來時雞毛已經去得干干凈凈了。
干巴剎里則有各類型的熟食,比如肉骨茶、雲吞麵、牛肉粉、魚丸麵、咖喱麵、雞飯、糕點、炒面、等等,都是傻仔的最愛。
巴剎每年都會舉辦一個慶典,俗稱拜天公,感謝天公過去一年來的保佑,一家安康、平平安安。那一天小販們都提早收檔,清洗巴剎。傻仔的阿爸叔叔們也不例外,努力洗刷滿是魚腥味的攤位,準備晚上的慶典。
傍晚,天色逐漸暗下來的時候,數百張正方形的折疊式木桌子已經擺滿整個巴剎,鋪上鑲者金絲邊、點綴得亮晶晶、鮮紅色的布。一碟碟的燒雞燒鴨水果糕點米酒等等統統都擺上臺。最令傻仔驚嘆的是那迭得高高的壽桃包。一粒粒粉紅色的包子,在每一張桌子上層層迭迭的往上攀。身軀小小的傻仔倚著桌子張著口仰著頭往上看,心中感到不可思議。壽桃包子塔在傻仔眼中迭得好像天一樣高,根本看不到壽桃包的頂點。
扭頭一看,左右側一排排的壽桃包子被朦朧的香火圍繞著,一炷炷大大小小的香火瀰漫滿整個巴剎,在逐漸暗淡的天色裡,顯得越來越明亮。傻仔很愛那陣陣的、嗆鼻的香火味。
當夜色完全籠罩著大地時,大人們手上拿著一扎扎的香到處膜拜,讓傻仔獨自興奮的在人群中穿來插去的,一點也不擔心傻仔會被拐或走失。傻仔一邊走,一邊聽著鑼鼓銅鈸的節奏,感覺到在這裡是安全的、溫暖的。曾經的世界就是那么歡樂、單純。
巴剎外的大馬路前后端也被臨時路障封了起來,電影放映商在路中間架起了大熒幕,在昏暗的夜色中放映著免費武俠電影。賣棉花糖、叮叮糖、雪糕、及其他零食的小販也集聚在那,賺得開懷大笑。這一陣陣笑鬧聲,與柴油發電機發出的轟轟聲交織著,在傻仔聽來一點都不刺耳,反而覺得是天籟之音。
凡事都有落幕的一天,由于早期的城鎮發展都自然而然的圍繞著巴剎,久而久之巴剎就變成了小鎮的中心點。水漲船高下,處于黃金地段的巴剎最后不得不讓位于發展商。所有小販被勒令搬到偏遠地區的一座新巴剎,沒有了當年的氣氛與歡樂。而老巴剎則被夷為平地,在多年后也不見有任何發展,反而變成了一個露天停車場。
而慶典,在傻仔心中永遠沒有落幕,它一直在延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