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花園右邊是中英學校,左邊則是一個多用途公共場所,建筑面積大約為二十公尺乘五十公尺。傻仔一眾小孩都稱它為“蘇丹紀念堂”,其實它的全名是“蘇丹鉆禧紀念堂”,建立于一八九五年,擁有超過一百二十年歷史。
蘇丹,是教(即回教)對世襲統治者的稱謂。在南洋半島的十一個州屬內,有多達七個州屬有蘇丹。除了蘇丹之外,還有一個稱為“拉惹”的州統治者頭銜,類似酋長,另一個是“州最高元首”,由該州內的四大部落的酋長選出來的。所以半島內總共有九位州統治者,其余兩個州內的最高統治者是由政府選出來的政治人物,任期為五年。
這九位州統治者們每五年都會選出一位,成為國家的最高元首。而根據不成文的規定,元首是輪任的,也就是說每個州的蘇丹如果身體健康,其實都有機會在世時成為元首。在南洋半島北部吉打州的蘇丹就連任了兩次,即第五和第十四任。
好了,南洋半島歷史課就到此為止。
蘇丹紀念堂是一個長方體,其實是一個多用途禮堂。里面有一個大舞臺,水泥地橫橫豎豎的畫上了很多線條,能當成羽球場、籃球場、室內三人足球場、排球場、藤球場、等等。
不過它最大的用處就是變成吃吃喝喝的場所。很多大型宴會都在這舉辦。桌桌椅椅的塞滿禮堂,甚至擺到外面去。由于是政府資產,自然而然不能有豬肉食物制品,因此租場地辦宴會的一般都是巫裔、或是政治人物,華人很少在那辦傳統宴會。
巫裔,是南洋半島華人對馬來人的字面稱呼,常用于文章,源自舊時的翻譯,將 yu 翻譯成“巫來由人”。
好了,南洋半島文化課就到此為止。
蘇丹紀念堂左前方有個扁平墻柱,高高的聳入云間。在墻柱最高的地方,有個大約三尺見方的四方的洞口。由遠方觀看,紀念堂的整體就好像蘇格蘭尼斯湖水怪的造型。
那四方洞口是干嘛用的?傻仔問。
據說建造初期,這是設計來安放大時鐘的。在舊時代,公共時鐘樓是很有用的東西,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手表。把時鐘掛在那樣的高度,很多人遠遠就能看到,帶來很多方便。大人交叉手臂,抬頭看著那個四方洞口說。
那么為什么只有洞口而沒時鐘呢?時鐘壞了嗎?傻仔繼續問。
不,從來都沒有時鐘。大人說,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
為什么?那么好的東西為什么不掛上去?時鐘很貴嗎?傻仔很驚訝的繼續追問。
據說當初紀念堂建好的的時候,大家很興奮的要把時鐘掛上去。哪知來了個神棍,說這個時鐘猶如讓紀念堂點睛開光。大人苦笑道。
畫龍點睛,好的呀,干嘛不放?傻仔很不理解。
神棍說這龍象征華人,所以只會旺了華人,不是非華人。大人搖搖頭,嘆口氣道。
好了,南洋半島小鎮近代史課就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