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甚么原因,傻仔很小的時候對電子就開始產生了好奇心,老是喜歡拆電子產品,家里的電子電器產品都是給傻仔從好好一臺拆壞的。那個時候,小鎮里電子的普及率是很低的。
小學三、四年級左右,傻仔有一天翻報紙的時候看到一則很小很不起眼的廣告:『哥倫比亞無線電子學院函授課程』,地址是香港。傻仔看了興趣大起,剪下來在小得不能再小的空格上填了資料,即所謂的申請表格,拿去郵局問了郵資,買了郵票寄了過去。那是傻仔人生第一次寄信到海外。不久以后就收到回應,每次郵寄資料收費馬幣三十大洋。那個時候傻仔能以三毛錢在學校食堂吃上一碗很簡單的清湯面,三十塊錢能吃上一百碗。
不用買甚么銀行匯票,也沒有電子匯款,三年級的小孩連銀行戶口都沒有,直接將三張紅牛塞進信封里跟表格寄過去。一個禮拜之后收到生平第一個函授資料:5吋乘7吋的硬紙板盒子,內有一本薄薄的教學書本,紅色的封面,上面寫著『基本電學』;一個卡式錄音帶;一小堆電子零件和一片電路版。
傻仔在收到包裹之后開心了好幾天,教學書本丟一旁,一直興奮的看著那一堆電子零件,卻不知道如何裝配。后來醒起看過三叔使用過電烙鐵,立刻跑去小鎮上唯一的一家賣電子零件的商鋪,買了一支電烙鐵與焊錫,跟著說明書胡亂焊了起來,也不知道買來的那一卷焊錫太過粗,把電路板焊得一塌糊涂。那是傻仔人生中第一次焊接電路板。
那是一組不能再簡單的晶體耳機調幅式收音機,只有幾個零件:電磁棒,線圈,可變電容,可變電阻,晶體耳機,連電池都不用,但它真的就能收到短波信號,讓傻仔亂開心的,雖然南洋半島的調幅電臺沒有甚么可聽節目,一直到今天都一樣。
把教程里的卡式錄音帶放入錄音機里,由單聲道揚聲器里傳來的是一位帶有濃重鼻音大叔的聲音,用港式潮州腔調讀出來的華語,把『迅速』念成『幸素』,忘不了。
小學三年級嘛,對電子學懂個屁,整本書下來沒有幾頁內容是了解的,大叔的聲音又令人昏昏欲睡,所以傻仔的第一個函授課程就不了了之。反正函授學校有錢收,也不管你幾歲,每個月照樣把資料寄給你。
函授課程是有測驗的,不過題目怪簡單,又可以查書本,所以都沒有問題。結果陸陸續續的寄了六、七次三十大洋過去,每個月一次。書本錄音帶都堆積起來擺在書架上,零件則都組裝了起來。由晶體收音機接上簡單擴音機,再由簡單擴音機變成高分貝的擴音機,零件也越來越復雜,加入了半導體二極管,三極管,變壓器,等等,后來變成一對有線對話機,越玩越開心。
后來不知道甚么原因,突然就沒有再繼續課程了。或許是心虛,覺得除了燒焊之外其實沒有學到甚么,書本上的知識還是一點也沒有入腦,就此作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