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禁軍一路打大戶、籌糧草,開糧倉、濟百姓。
不僅童貫試圖借拖延糧草供給的方法來卡新禁軍脖子的圖謀落空,而且,在周邦彥等一班人編造詞曲、撰寫文章的吹鼓下,新禁軍士氣更加高昂,也得到越來越多百姓的愛戴贊頌。
武松授意有愿意加入新禁軍的,經過考核,可以加入。
宋朝重文輕武,這個時候有道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罪犯被刺配充軍都被當成是很可恥的事情。
然而,看到新禁軍那高揚的士氣、威武的軍容,以及打下大戶后那論功行賞的熱烈場面,許多青壯男子都紛紛表示要加入新禁軍。
可是,武松自然不是來者皆收。他仔細回憶穿越前現代人民軍隊征兵的要求,制定了嚴格的體能、素養等標準,對要求加入的人進行認真考查。一般來說,十個報名的人中,也只有五個左右能夠順利通過考查,成為新禁軍一員而已。
這樣,原本離開汴京時五千人的新禁軍,迅速擴員到了七千人。
在知情者看來,這簡直是個奇跡。
因為,這個時代的大宋軍隊,可以說普遍都是嚴重缺員的。一方面,是因為當官的要吃空餉,所以常常謊報軍隊人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宋徽宗要大興土木,修建樓堂館所,需要大量的人丁,就從軍隊中抽取。
像武松統帥的新禁軍這樣,不僅不缺編,還不斷招兵買馬,嚴重超編,那簡直是獨一無二。
而盡管有童貫作梗,新禁軍連正常的糧草供給都受到克扣,但武松并不擔心。通過打大戶,新禁軍并不愁糧草。要知道,這個時候,一些大戶真可謂富可敵國,像清河縣張大戶那樣的地主惡霸一家囤積的糧草,就足夠數千新禁軍吃的。
武松也很感慨社會財富都如此集中在朝廷和地主惡霸手中,老百姓家無余糧生計艱難,難怪大宋會危機四伏,到處有人造反啊。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一個國家要滅亡,外敵的強大是一個方面,但自己內部混亂腐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后世的清朝如此,此時的大宋也是如此。
既然穿越到這個時代,武松就希望能夠改變這種局面,為自己和潘金蓮能夠有個安寧平和的環境,也為天下百姓不要遭遇生靈涂炭。
因此,他指揮軍隊,加快向東南方向行軍。
張德勝和王煥都感到困惑“梁山泊在汴京的東方,但現在新禁軍一直往東南方向走,明明偏離了正確的目標,莫非,武將軍不打算去梁山剿匪了?”
武松道“你們不要胡說,動搖我的軍心!去梁山剿匪,乃是皇帝的命令,我軍怎么能夠違背?不過,我們要先去東南方向,找到一個我軍急需的人!”
他不說這個人是誰,張德勝和王煥等人也就不敢問,只顧執行軍令就是了。
前方漸漸進入山區,出現了一些水澤,日見荒蕪。這樣子,應該也沒有大戶可以打了。但是,武松絲毫沒有停軍的意思,命令大軍繼續前進。
現在的武松,已經不是當初清河縣那個仰人鼻息、血氣方剛的少年了。
現在的他,是一軍統帥,加上練習《司徒遺書》,以及作為穿越者對一些情況的殘余記憶,使得武松作出的決策,越來越顯得難以揣測而又總被事實證明正確。
所以,軍上下,堅決執行他的命令。
究竟要去做什么,武松不說,大家也就不問。反正,相信武將軍自有韜略。
直到這天,前軍派出的斥候回來報告“前方已經到了芒碭山區!”
武松心道“果然是這里。”他的內心其實也還是有一點點不確定,擔心自己前世殘存的記憶中有錯,又擔心前世水滸故事中寫的不真實。所以,就問斥候“那山里可發現了什么?”
斥候報告“我們還沒有深入山區。不過,沿途向一些百姓打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