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西西爺爺果然拿來一本厚厚的相冊,里面有她從小到大的照片,全家福,小伙伴。
有一張馬可也在里面,西西9歲生日時,小區里很多孩子一起的合影。
“你到了紐藥,給西西媽打電話,她會開車過來拿的。”
“要不我直接送過去?”馬可說道。
“她啊,對你有些意見,現在女兒管不好,總埋怨別人,算了吧。”
殺青儀式是回京州舉辦的,主創都很給面子,江文,許青,葛大爺,李奇,傅虎都來了,還請來了各大媒體。
現在低成本宣傳就得開始了,馬可這個少年天才,一直有熱度。
過年之前,還有媒體罵他從學校跑出來拍戲呢,破壞規矩,不自量力,狂妄自大什么的。
加上《甲方乙方》的票房超預期,這次媒體都不用花錢請就跑過來了,比《有話好好說》的殺青儀式人還多。
“馬可,聽說你這戲要國外先發行?”群眾日報的女記者問道。
“沒錯,國內我們考慮的是暑期上映,這戲的目標群體是年輕人。”馬可回道。
“但我們拍的戲,你卻讓外國人先看,不怕觀眾有話說嗎?”
馬可看著群眾日報的女記者,很是無語。
二流報紙就是二流報紙,最近批馬可最兇的就是這家的社評。
正經電影話題,是一句不懂,刁難倒是一把手。
馬可覺得以后搞這種媒體活動,必須得發邀請函才行。
“你覺得群眾會有什么話說?”馬可問。
“比如,崇洋媚外。”
“你的意思是,我拍電影出口賺外匯,是崇洋媚外?”
“我的意思是,也可以在國內先上映。”
許青接過馬可的話筒,說道
“你知道什么叫市場經濟嗎,制片方沒權利定上映策略,必須得由你來定是吧,你投資過一分錢嗎?什么叫我們拍的戲,這戲是《調音師》投資人和主創的戲,跟你什么關系?”
女記者笑了笑,坐下不再說話。
第二天放學的時候,馬可準備帶同學們去吃頓好的,晚上他得先去見張亞南,拿到配樂的拷貝,然后去京州電影制片廠做后期。
吳大陽焦急地站在門口,拿著一份《群眾日報》。
雖然馬可自從出名后,經常挨批評,但還沒有這么大張旗鼓的搞個莫名其妙的黑鍋,尤其還牽涉到了電影,你說吳大陽急不急。
“小馬兄弟,群日公開批評我們,你看看檔期要不要調整下啊。”
群日發了一篇社評老藝術家要給年輕人做好榜樣。
大概意思是,《調音師》很明顯是京州電影圈嘗試商業類型片的試驗品,而馬可不過是他們捧出來的少年天才,只是一個營銷噱頭而已。
理由是京圈的商業化一直不成功,才想出來這種餿主意。
《甲方乙方》明明是老王的作品改編,為什么要找馬可來寫劇本,這部戲的票房成功離不開少年天才的炒作。
一個18歲的年輕人,寫了一篇滿分作文就可以跨界成為電影天才了?
馬可應該在京戲好好學習,不應該被帶出學校自導自演一部500萬成本的新類型片,簡直是兒戲,是對電影藝術的不尊重。
文章還苦口婆心地提醒,在賺錢的同時,老藝術家們不能任由年輕人任性胡為,要給他們灌輸正確的藝術觀,人生觀。
我們的電影,肯定是為我們的群眾服務,而不是為外國人服務的。
外國人也不一定比我們更具有鑒賞力。
“炒作可以休矣,老老實實在國內先上映,尊重觀眾,才是上上策,外國觀眾是不會花錢進電影院看《調音師》的。”
馬可笑了笑,將報紙扔進垃圾桶,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