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下車后,走向門口,站在臺階上,頓時上百只話筒杵向眼前。
在體育館的外圍,密密麻麻來看熱鬧的香江群眾,舉著他們喜愛的好萊塢明星照片和電影海報,瘋狂喊叫著。
最受歡迎的當然是萊昂納多,他也認識馬可,上次在島國頒獎典禮時見過。
也去看過《當幸福來敲門》,好萊塢演員都喜歡這部作品,因為他們自己就喜歡拍這種勵志雞湯片,好賣又感人,一不小心還能得獎,這本身就是好萊塢精神。
他路過的時候,跟馬可笑著揮揮手。
趙哥差點將一個女記者推翻在地,這些家伙太瘋狂了,竟然想去拽馬可的衣服。
這就是馬可想要的,征服香江的第一步。
上次《將將三人行》沒做到,也做不到,冷靜理智的語言達不到今天這種轟動的效果。
這種征服不僅是對娛樂圈,還有幾百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
“馬先生,通常招募演員都是低調進行,為何這次要如此大張旗鼓,花巨資搞這種噱頭真的有意義嗎。”
“馬先生,《魔戒》投資3億美金,是真的嗎,你哪來這種巨額資金,索尼經典和哥倫比亞為什么愿意給你投資。”
“馬先生,你才20歲,高調是你的風格嗎,是不是有信心把這部奇幻巨制拍好。”
“為什么不去國外取景呢。”
“馬先生,這次你是想要代表華人影視界沖擊奧斯卡嗎?”
馬可的腦袋都要大了,英語,粵語,普通話,日語,韓語,傣語,各種媒體記者都想得到馬可的回答,嗓子都喊啞了。
他并不打算當場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個機會要留給獨家媒體。
至于他為什么要急著拍《魔戒》這戲,而不是等到以后名氣更大了再拍,原因也很簡單。
無論是電影,還是營銷,亦或是人生,都需要落差感和對比性,才會有戲劇性。
有戲劇性才會有期待感,才有強大的傳播力。
你讓卡梅隆,斯皮爾伯格這些頂級大導演來拍,再正常不過。
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馬可來拍,輿論必定會炸鍋。
當然,最后作品要拿得出手,否則就是加速作大死,比普通的撲街導演要慘十倍還不止。
上輩子彼得杰克遜拍《魔戒》時,也沒什么知名度,也沒什么作品,很多人也不看好,上映后大家才心悅誠服。
近百年來,長期的落后挨打,不僅西方瞧不上華人,華人自己也瞧不上自己,覺得這不如人家,那不如人家。
所以馬可這次挑戰可以說空前絕后,輿論才能如此炸裂。
這正是他想要的,僅僅作為一個重生者是不夠的,做文化產品必須懂得大眾心理,并且知道如何操控。
從《調音師》一開始,到后來的《破產之日》《當幸福來敲門》《我的野蠻女友》,馬可基本上都是利用了這種高超的營銷手法。
太早不行,太晚也不行,否則僅靠作品本身,很難達到這樣的票房。
一個世界頂級導演,不可能只是懂美學、懂鏡頭的手藝人。
手藝人只是基礎而已,可成就不了超高的電影票房。
他必定是一個擁有常識,洞悉普通人心理的產品經理,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觀眾才行。
所以很多演員創立公司基本以失敗告終,而那些大導演辦公司基本上都能獲得不錯的成績,比如盧卡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諾蘭等等。
上輩子《指環王1》接近9億美金的票房,這輩子馬可的目標是超過十億美金。
要做就要超越。
“請大家冷靜一些,注意安全,這里可是臺階。”馬可笑道。
接著又說“里面很多專業演員在等待試鏡,他們遠道而來,不能遲到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