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肅穆的紫禁城中。
年僅十六歲的崇禎皇帝正在伏案工作,奮筆疾書。
他已經處理了大批的奏折了,眼前便是上午的最后一封。
待到下午和晚上,還會有同樣多的奏折送進宮中,等待皇帝的批閱。
崇禎皇帝雙眼布滿血絲,自從當了皇帝以來,他堪稱是兢兢業業,日夜不休,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工作,整個人都有點累脫了形。
但朱由檢卻樂在其中,雖然身體疲憊,但他的精神,卻是十分的亢奮。
他滿腔雄心地想改變大明的現狀,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做一位賢明君王,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王承恩侍立在他的身后,神態恭謹,眼神中帶著一點心疼。
他是崇禎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個宮中權力最大的太監,但他并沒有什么野心,即使有,恐怕也被魏忠賢的下場給嚇住了。
濫用天啟帝給予的信任,在朝中作威作福,大權獨攬的魏忠賢,如今像一只喪家之犬般惶惶不可終日,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遞到崇禎皇帝的御案上,用詞尖銳地揭發魏忠賢的罪惡,請皇帝嚴懲魏忠賢。
彈劾魏忠賢的人里面,不但有朝廷中的官員,還有一些普通的士子、秀才,這些人往往把魏忠賢說得十惡不赦,將朝中種種的弊病都歸咎在魏忠賢身上,甚至有人將薩爾滸之敗的責任也推到了他的身上。
天可憐見,薩爾滸之戰發生在萬歷四十七年,魏忠賢那時還是宮中的一個普通太監,天啟帝也是兩年之后方才登基為帝。
將薩爾滸之敗推到魏忠賢身上,無疑是有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意味了。
薩爾滸之戰是明朝和后金在遼東的關鍵之戰,這一戰中,明軍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想要畢其功于一役,擊潰后金。
當時明軍兵力遠遠多于后金,像李如柏,杜松,劉綎,馬林等名將悉數出征,又有東海女真葉赫部和朝鮮兵相助,無論從陣容上看還是從兵力上看,都是明軍占據極大優勢。
但后金統帥努爾哈赤深通兵法,驍勇善戰,如果將明軍比作動作遲緩的巨熊,后金便如同一只狡猾的餓狼一般。
努爾哈赤派遣了大量間諜潛入大明境內,探清了明軍的動作虛實,而明軍則對后金的重視明顯不足,情報工作方面幾乎是形同虛設。
關鍵時刻,明軍主帥楊鎬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楊鎬此人能力平平,并且年歲已高,魄力不足卻又好大喜功,明明手下有大批精兵良將,一戰可擊潰后金,但他卻采用了一個非常愚蠢的戰術。
他分兵了。
楊鎬將手下大軍分成四路,想要齊頭并進,共擊后金。
結果明軍四部進軍速度有快有慢,猛將大刀劉綎性如烈火,出擊速度最快,而身后的明軍沒有及時跟上,一不小心形成了孤軍深入之勢。
明軍另一悍將馬林雖然落后劉綎,但進度卻遠超其余兩路明軍,也是孤軍深入敵后。
考慮到劉綎那一路皆是山路,崎嶇難行,努爾哈赤得知明軍的情報后,決定集中手頭所有兵力,全力圍攻突襲杜松。
努爾哈赤親率最精銳的六旗后金兵共四萬五千人,又有代善,莽古爾泰,阿巴泰等名將相助,在人數上超過了明軍,一番突襲過后,打得明軍潰不成軍,杜松雖然率軍奮力抵擋,但由于后金以逸待勞且兵力處于優勢,最終明軍慘敗。
主將杜松,保定總兵王宣,原任總兵趙夢麟皆是當場戰死,明軍西路軍全軍覆滅。
隨即努爾哈赤迎上了疾行前來準備救援杜松的明軍馬林所部的北路軍。
士氣大漲的后金兵再次擊敗馬林,最終馬林只帶著數名侍衛逃出生天。
而這時,明軍的東路軍主將劉綎還不知后方的戰事,依舊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