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習慣了群臣在自己面前誠惶誠恐的模樣,驟然被方逸這一番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呵斥一番,崇禎帝只覺得臉上發燙,十分尷尬。
然而連崇禎自己也覺得奇怪的是,他居然沒有動怒并借此懲罰方逸的想法,他只是覺得有些羞愧。
直到這時,他才想起方逸那幾封被自己扔到角落中的書信,鬧了半天,自己之所以現在如此焦頭爛額,正是因為當初沒有看方逸的信,沒有聽從他的勸阻。
也難怪崇禎會如此尷尬。
輕咳一聲后,崇禎有些底氣不足地對亓詩教說道“亓卿家,給諸位閣老讀一讀方卿家這封密信吧。”
亓詩教急忙接旨,然后拿著書信就念了起來。
看到第一張信紙上缺了半頁,亓詩教當時還愣了一下,但很快便恢復正常,若無其事地繼續念了下去。
方逸在心中,首先向崇禎介紹了皇太極的實力,他稟報崇禎,敵人有十三萬兵力,并且大部分都是騎兵,明軍則是以步兵為主,是以方逸建議,在戰局起初,讓朝廷以拱衛京畿之地為主,至于其余的地方,也只能主動放棄,不予理會。
其次方逸介紹了敵軍此次進軍的戰略目的,便是盡可能多地破壞大明的府縣,并燒殺搶劫,搶劫財物人口牲畜以充實自己,同時削弱大明的實力。
這也是方逸提議朝廷在初期,以拱衛京畿為主的原因,因為在北方,最富裕的也是最重要的地區,便是京畿一帶。
再次方逸向崇禎建議,盡快召集各路勤王兵馬,前來京畿集合,共擊敵軍,至于統籌此事的最佳人選,方逸推薦已經退休的前閣老孫承宗。
在信件的最后,方逸則表明了自己的心跡。
方逸打算帶著趙率教,在遵化城死守,拖住皇太極,盡力為朝廷各路勤王兵馬到達京師爭取時間,也減輕后金對大明其他地方進攻的壓力。
同時將來后金撤退時,方逸也會從遵化城毅然出擊,破襲敵軍的交通運輸線,讓敵人無法順利把劫掠來的財物,送回遼東。
亓詩教將信念完,老尚書張鳳翼,頓時便是感動萬分,激動不已。
情不自禁之下,張鳳翼上前一步,稟道“皇上,方逸一片赤膽忠心,為國為民,實在是我等官員中的楷模,尤其是他不顧自身安危,堅守遵化城,只為吸引敵軍的注意力,為朝廷調兵遣將爭取寶貴時間,此舉,委實是智勇雙全,忠義無雙,老臣佩服,老臣謹為皇上賀,祝皇上得此良將賢臣,我大明中興有望!”
崇禎皇帝此刻情緒也很激動。
因為方逸已經在信中說了,整個遵化城,算上趙率教的兵馬,一共可戰之兵才不過五千多人,但方逸卻打算帶著這五千兵馬,在孤單單的遵化城,牽制皇太極的十余萬大軍!
這讓崇禎非常感動,當即暗自下了決心,一旦此戰結束,定要重重升賞方逸,以酬勞他的功績。
崇禎沉吟良久,慢慢將自己的情緒,平復了下來。
“老尚書以為,方逸的這幾條建議,是否可行?”崇禎問道。
張鳳翼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道“完全可行,并且方大人論證詳實,有理有據,他的每條建議,老夫都完全贊同。”
亓詩教也上前稟道“皇上,臣也是這個意思。”
崇禎聽了,便將目光投向一旁的首輔周延儒。
周延儒是萬歷四十一年的狀元,很受即位初期,急需人才的崇禎看重,于是簡單的考察過后,崇禎便將其任命為禮部右侍郎,隨后周延儒一路高升,直到幾年九月,升任首輔,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春風得意。
不過面對皇太極如暴風驟雨般的侵襲,周延儒也是束手無策,不過他看人看事的眼光還是有的,方逸的奏折和密信,他一字不落地都聽了一遍,方逸的幾個建議,都是有理有據,很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