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問題,就是大明局勢已經(jīng)如此惡劣,該怎么破局?
之前張明偉正要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被王德化給打斷了。
只要是稍微有點眼力的,其實都能看出,這時候的大明朝已經(jīng)病入膏肓,哪怕大明主力沒有滅亡,對于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是無力回天了。正是如此,連在皇宮大內(nèi),從未出過京師,最不愿意大明滅亡的崇禎皇帝,都已經(jīng)感受到了亡國的氣息。
這不是危言聳聽,用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情況。
松山之戰(zhàn)的背景,就是投靠了建虜,擔任建虜內(nèi)秘書院副理事官的張文衡,向皇太極奏報了大明的情況,從而引發(fā)了皇太極再次攻打?qū)庡\防線。
這漢奸說“彼文武大小官員,俱是錢買的。文的無謀,武的無勇。管軍馬者,克軍錢;造器械者,減官錢。軍士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實用,兵何心用命?每出征時,反趁勤王,一味搶掠。俗語常云“韃子、流賊是梳子,自家兵馬勝如篦子。”兵馬如此,雖多何益!況太監(jiān)專權,好財喜諛,賞罰失人心。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頭。上下里外,通同扯謊,事事俱壞極了。”
這段描述,張明偉當年查資料的時候看到,印象非常深刻。
此時聽崇禎皇帝再問,他就先引用了這段話,然后臉色嚴肅地對崇禎皇帝說道“這段話真得不是夸張,是歷史已經(jīng)證明了的。因此,我衡量再三之后,向陛下建議……”
崇禎皇帝此時已經(jīng)從亡國之君的打擊中恢復了,但聽到這些話之后,臉色還是白了白,隨后連忙回應張明偉道“先生請說!”
張明偉聽了,便轉頭看向朱慈烺說道“第一,太子南巡。萬一我和陛下盡力而為,最終還是沒能成功的話,大明依舊是有主心骨,不會再出現(xiàn)南明歷史上的諸王爭位,眾臣因此而爭權,大敵當前卻還內(nèi)耗不斷。”
崇禎皇帝已經(jīng)通過紀錄片看到了南明歷史。因此,他對于這個提議,沒有絲毫抵觸,立刻點頭道“就按先生說得辦!”
至于讓太子南巡這種事情,從未有過,此時的他卻是不在意的。畢竟大明都要亡了,要是還有各種顧忌,那就真傻了!
事實上,從前幾年開始,崇禎皇帝為了能挽救局勢,就已經(jīng)各種不在乎了。
比如說,崇禎十一年的時候,河南巡按御史張任學見流賊遍及天下,禍害百姓,而諸將卻畏懼不敢戰(zhàn),因此他上奏,要求“改任武職,橫槍躍馬,為朝廷討平賊寇”。
但是,這個事情立刻引發(fā)吏部、兵部和都察院的強烈反對,說“文官沒有改任武職的先例,可以準許他仍然以監(jiān)軍御史的名義總管軍事”。但是,崇禎皇帝最終我行我素,準了張任學所奏,封他為都督僉事,河南總兵官。
歷史上說崇禎皇帝想南巡,但是最終被文官勸住了。只能說如果他真決定了,那不管用什么理由,都不可能阻止崇禎皇帝南遷。歸根結底,還是他自己不愿意走而已。
此時,張明偉提出太子南巡以備不測,對于已經(jīng)知道歷史結果的崇禎皇帝來說,當然不會管有沒有先例,一口就同意了。
張明偉聽了之后,還是臉色嚴肅地問道“陛下,如今在長江之北的賦稅收入如何?”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的臉色一黯,仰天嘆道“遍地都是流賊肆虐,那還能收到多少賦稅!”
“那就不要收了!”張明偉聽了,立刻接過話題,語出驚人,頓時吸引了殿內(nèi)幾個人的目光,“反正收不上來,陛下不如下旨,長江以北各州府,賦稅就由地方官減半收之,所得錢糧用于鞏固城防,募集民壯守城。如此做法,有三大好處。”
崇禎皇帝的臉色嚴峻,認真請教道“還請先生賜教!”
“第一,是爭民心!”張明偉非常認真地,提高了聲音強調(diào)道,“大明要想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