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明偉忙著安置關(guān)寧軍民的這會兒,遠在大明江南地區(qū),應天府城外,駐扎著一支軍隊。
中軍帳內(nèi),一員大將身穿甲胄,不過沒帶頭盔,面對著一張地圖,可他的眼神明顯就不在地圖上,顯然是在想什么事情。
忽然,就見帳外一名親兵大步入內(nèi),帶著欣喜之色向這名大將稟告道“大帥,太子殿下到了!”
“哦?”這名大將一聽,頓時帶了一點驚喜,連忙轉(zhuǎn)身大步往外走。不過還沒出帳篷,就立刻想起什么,便馬上交代跟他身后的親衛(wèi)道“快,頭盔給我!”
隨后,他一邊大步往外走,一邊戴好頭盔,還整理了一下。
等他到達營門口時,果然看到遠處的道路上來了一群騎士。一個個都是身穿黑色飛魚服,簇擁著前面幾個人。
稍微定睛一看,他認得最前那人,便連忙領(lǐng)著趕來的手下將領(lǐng)一起疾步而出,單膝跪地,雙手抱拳大聲說道“末將孫應元,見過太子千歲!”
沒錯,這個人就是勇衛(wèi)營總兵之一的孫應元。接到旨意之后,便領(lǐng)軍到了應天府這里等候太子。
說真的,當初接到這份旨意的時候,他是非常納悶的太子為什么不在京師待著,怎么要跑到應天府來呢?這外面兵荒馬亂的,萬一出了事情怎么辦?
在等待太子到來的這段時間內(nèi),孫應元其實一直比較擔心。特別是算算時間,應該早就要到了,可這都過去將近兩個月了,再遠都應該到了吧?
如今看到天子雖然看著有點疲憊,不過應該是平安無事,他也就放心了。
朱慈烺見孫應元來迎接自己,便連忙跳下馬,上前親自把孫應元扶了起來道“見到孫卿在,孤就放心了。”
聽到這話,站起來后一邊迎著朱慈烺往軍營里面走,一邊關(guān)切地問道“殿下路上是遇到什么事情了么?”
“是啊!”朱慈烺聽了,有點感慨地說道,“不出宮是真不知道,我大明竟然已經(jīng)民不聊生到如此地步了!”
一聽這話,孫應元連忙寬慰道“殿下放心,都是流賊鬧的,等末將他日剿滅了流賊,便是天下太平了!”
朱慈烺一聽,不由得站住腳步看了他一眼,看得孫應元有點莫名其妙,會錯意了,便連忙再次回答道“雖然流賊確實勢大,可末將還是有信心的,絕不是隨便說說!”
如果不是先生突然出現(xiàn),你這個時候就已經(jīng)戰(zhàn)死了啊!
朱慈烺的心中,如此想著,便再次邁步,同時問道“孫卿這邊如今一共多少軍卒?”
“八千三百余名!”孫應元聽了,當即回答道,“出京之時,尚有一萬兵力,連番作戰(zhàn)之下,折損了不少將士!”
大明的總兵,一般是下轄五千到兩萬兵力左右。但是,像左良玉一樣動不動十來萬,到了后來,甚至二十萬,那絕對是逾越了!要換在和平年代,這樣的總兵,早就被文官彈劾到死了。
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類似唐朝和五代十國那樣的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造反之類,基本上就不可能發(fā)生了。
這個兵力限制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軍職不是世襲的。而地方上的官員,除了土司之外,也都不是世襲的。
另外,掌握軍政大權(quán)的文官,都是有任期的,且不得在原籍當官。還有地方上的三權(quán)分立等等。這些措施,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不過此時,朱慈烺問清楚孫應元的兵力之后,便明白先生所言,孫應元在三月份會因為孤立無援而戰(zhàn)死是真沒錯的。
因為他這一路上過來,經(jīng)常有風聲聽到說什么流賊要打過來了,什么流賊要打過去了,李若璉為了保證他的安全,那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tài)度,因此一路上就耽擱了。
也是如此,朱慈烺就看到了民間的慘狀,還有聽說流賊軍隊動輒幾十萬的傳言。反正從他出了京師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