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這邊集結了三萬多步軍前往增援遼陽,到達虎皮驛的時候,李來亨就領著騎軍撤了。一路不停,到了鞍山驛堡才休整了一夜。
然后又放火燒了鞍山驛堡,盡可能地大肆破壞一番之后,又繼續往海州城那邊撤去。
等到了去海州城的路上時,李來亨所部騎軍就趕上了那些南逃的漢人百姓。
這些漢人百姓基本上都是在崇禎十一年的時候被建虜掠來的,大部分是京畿之地和山東的人氏。這么幾年之后,還活下來的,都是一些青壯,不過也都一個個瘦骨嶙峋了。
遼陽是遼東重鎮,這邊的漢人百姓其實是有不少的。但遼陽夠大,因此漢人百姓分屬城內各家的包衣,就都住在城里,而不是像海州城那樣,原本的城池太小,因此被掠來的漢人百姓都在城外搭棚子住。
李來亨所部到達遼陽城外時,在南門這邊的郊外勞作的漢人百姓并不多。戰事一起的時候,又逃散了不少。
因此,到了后來,大明騎軍到達遼陽城外,把建虜逼在城里不出來之后,并沒有多少漢人百姓逃出來。
在李來亨所部繼續耗在遼陽城外的這幾天,這些漢人百姓就聽了朝廷王師的招呼,趕緊先一步南逃。
此時,李來亨看著一路之上相互扶持著南逃的這些百姓,不由得皺了眉頭。
此前的時候,他在忙于戰事,并沒有具體去管這些百姓。這時候有時間了,他發現這些百姓一個個都猶如風中殘燭一般,簡直是在艱難地走著。
從遼陽那邊逃過來,其實也就六七十里路而已,正常人走的話,兩天的時間,應該是很輕松的。然而,眼前的這些百姓,就好像已經走過了萬里路一般,非常地疲憊,非常地艱難。
有的人,互相扶持著在趕路;有的人,走兩步歇一步;還有的人,甚至是在往南爬。
他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眼神中,無比地渴望南邊。
看到這一幕,李來亨嘆了口氣,當即下令道“前后哨探的夜不收再遠探一些,其他將士,一人帶一個,捎他們一程吧!”
聽到這話,他的親衛有點啞然,便連忙提醒道“大人,我們這還在遼東腹地,并不安全,萬一遇到建虜怎么辦?”
“所以我才要夜不收的哨探范圍更遠一些!”李來亨聽了,便解釋一句道,“就他們這走路法,猴年馬月才能回去遼河邊!”
聽到這話,親衛還想再說什么,李來亨見了,便又補充說道“救回去的百姓越多,朝廷就越重視,我們的功勞就越大,明不明白?”
一聽這話,他身邊的人便都恍然大悟,馬上就去辦了。
做點善事積德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大的功勞,那自然是樂意的了。哪怕有可能會冒點風險,也是值得了!
對此,李來亨其實是衡量過的,并不是說他大發善心,沒有原則。
除了他剛才對親衛所說得原因之外,此時的他,也已經肯定,至少這附近的建虜沒有騎軍,就對他們形成不了威脅。
至于他們的戰馬,會多一份負重。事實上,他心中可以肯定,這一次突襲遼東之后,肯定有不少戰馬會廢的。
既然如此,趁著廢了之前,多利用一點算了。
于是,李來亨的軍令傳下之后,明軍將士們紛紛找著各自的目標,到達他們面前,讓他們上馬一起走。
當他們說出這個話時,那些漢人百姓全都傻眼了,或者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
什么時候,朝廷官軍竟然這么好了,還要帶他們一程?
這簡直是顛覆了他們對朝廷官軍的印象!
其實吧,他們能逃出來,就已經非常感激了,如今見朝廷騎軍還要帶他們一起回去,一時之間,回過神來的他們,一個個激動地語無倫次,又是磕頭又是流淚的。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