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當張明偉接到八百里加急的時候,要不是信使搶先說了是大捷,他還真以為建虜入關了。
難得有一回,八百里加急乃是好事!
打開捷報一看之下,不得不說,李來亨的表現讓他相當意外。
但是,如果仔細想來的話,似乎有這種大捷,也是在情理之中。
首先,李來亨出身流賊,對于游擊戰已有心得,知道在敵人腹地什么時候該進,什么時候該退等等。
另外,他的運氣也好,剛登陸遼東的時候,就遇到了祖大壽派出來信使的人,對于遼東建虜的內情了解不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剛好皇太極調集了除前線之外的所有騎軍,已經離開遼東去了蒙古草原。
這些因素加起來,這場戰事再來點運氣,就是這個結果了。
當然了,對于這個,張明偉是不會去宣傳的,只需要強調戰果就行了。
崇禎皇帝甚至還在給他的信中,提及他之前給崇禎皇帝提過的,要把李來亨豎為榜樣,已吸引更多的流賊接受招安,早點平息內亂的事情。因此,崇禎皇帝就問,這場大捷之下,他那邊該怎么做為好?
張明偉讓人把捷報傳下去,自己則開始考慮之前就已經考慮過的這個事情。很快,他就叫住了興奮中的朱媺娖,讓她代筆寫奏章。
第一,立刻著手重建東江鎮,對于遼東腹地的打擊,不能就這么一次。李來亨可以擔任東江鎮總兵,接受山永巡撫的管轄,協同山海關總兵進行作戰。一定要東西夾攻建虜,牢牢地把建虜釘在遼東,避免侵襲關內。
第二,這次大捷的意義不同一般,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勝利,建議封李來亨為遼東伯,并追封他的先人,以強調光宗耀祖之意。
第三,這次死傷的將士,就按《大明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大張旗鼓地進行。
第四,那些被解救回來的大明百姓,要由朝廷大張旗鼓地送回家,并且給予一定的補償,顯示朝廷的擔當。
第五,既然建虜繞道蒙古草原侵襲秦地的計劃已經破產,那么建議讓三邊總督孫傳庭立刻調派軍隊入蜀地作戰。不要求他把入了蜀地的叛軍以及流賊都消滅,至少要保證,叛軍和流賊不會經過四川流竄到秦地去。當然,北方邊關那邊,還是要留足夠的兵力,至少守城要沒問題。
這份奏章發出去之后,張明偉對于接下來的戰事安排就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目標。
隨即,他開始下達一系列軍令。要求江西那邊集結兵力,嚴防張獻忠所部南下。還有湖廣南邊的長沙府,更是要加強戒備。
張明偉打算,如果不能就地消滅張獻忠所部,就把張獻忠所部也趕到四川去,在蜀地給所有流賊和叛軍一個了結。那邊的地形,就適合關門打狗。
隨后,他立刻通過朱媺娖,召集文藝兵中的骨干,對于李來亨得勝歸來的這個事跡進行藝術創作,立刻展開對當前流賊的新一輪輿論戰。甚至他自己都親自提筆,寫了一些樣本故事出來。
主要重點,就是強調李來亨幡然醒悟,棄暗投明,為國征戰,朝廷委以重任,信任有加,獨自領軍,最終解救大明百姓,光宗耀祖。
奉勸對岸的流賊,要向李來亨學習,不要再當賊,禍害百姓,讓祖宗蒙羞,更是不會有好下場。
這新一輪的宣傳攻勢一開始,頓時,就在對岸流賊這邊引起了絕大的轟動。
當然,這個轟動不是說所有人都議論紛紛。有軍師徐以顯看著,還連續抓了逃兵吊死的,誰敢當出頭鳥。
但是,私下里的時候,他們就都開始說這個事情了。
人就是這樣,最怕人比人。
看看人家李來亨,顧及兄弟情,希望兄弟有悔悟的一天,不打曾經的兄弟,去打如日中天的建虜,結果卻大捷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