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內,濟濟一堂,將星云集。
周遇吉、閻應元、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吳三桂、祖大壽、袁宗第、田見秀、白廣恩、李輔明、馬科、袁時中等等。
這些將領,不管是哪一個,都在原本的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如今匯聚一堂,都在興國公麾下聽令。
張明偉坐在主位上,左邊是坤興公主組每次,右邊是山永巡撫左應選。周邊則是劉金領著錦衣衛校尉隨侍一邊。
只聽張明偉嚴肅地對他們說道“此戰,陛下給出的目標是打殘建虜,光復遼陽、沈陽等地。諸位,可有信心?”
在場的這些將領中,可能流賊出身的這些還好一些,其他將領,特別是吳三桂和祖大壽等人,聽到這話,哪怕他們之前其實已經知道這一戰的目的,可此時還是不由得心潮起伏,激動萬分。
這可是光復遼東之戰啊!
一直以來,特別是祖大壽,那是見證了建虜在遼東的燒殺劫掠,見證了建虜的節節進攻,朝廷官軍的節節敗退,甚至他本人都還有過不得已投降建虜的情況。
那個時候,建虜的如日中天,不管是誰,壓根都沒想到,朝廷還有光復遼東的一戰!
甚至建虜還三番兩次地破關而入,在京畿之地,甚至遠到山東等地燒殺劫掠,而朝廷官軍莫能敵。
更為恥辱的是,朝廷官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建虜把劫掠的人口物資運出關外。末了,出關前還留了一個牌子下來,上面寫著到此為止,免送!
建虜這是何等的囂張,而朝廷官軍又是何等的無能,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可誰能怪朝廷官軍?朝廷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以至于大明軍卒要賣兒賣女的地步。這樣的軍隊,又哪來的戰力?
所謂的打仗,其實就是武將帶著一群家丁在打仗而已。平日里喊著兵力五萬,但能戰悍卒有個五千都不錯了。
朝廷沒錢,發不出足額軍餉,很自然地,將領就會有想法與其勉強活一群綿羊,不如湊錢養一群狼出來。
從某種角度來說,將領克扣軍餉,中飽私囊以養家丁,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的。
可這樣的軍隊,打打爛戰還沒問題,遇到了精銳的建虜,哪有不是一敗涂地的道理。
祖大壽這樣身為軍中老將,對于這種局面,心中非常清楚,這不是一個,兩個能臣能改變的局面。
這也就是說,除非大明能夠堅持下去,堅持到建虜自己爛了,否則根本不可能打贏建虜。到了后來,甚至連守都沒法守了。
松錦之戰,建虜圍點打援,大明援軍主力十二萬,全軍覆沒,就連祖大壽自己,又再次迫不得已投降了建虜。
那個時候,誰能想到這種情況會有改變?誰能想到?!
可是,做夢都想不到的改變,還是出現了!竟然還有一天,能有光復遼東之戰,如此逆轉乾坤的局面出現在眼前,誰能不激動?誰能?
想著這些,祖大壽就忍不住熱淚盈眶!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遼東大地上,有多少亡魂等著告慰!
百姓、軍卒;老人、小孩;男人、女人;認識的、不認識的;多少人都想著能有這一天!他們的在天之靈,一直在看著,看著希望有這一天!
如今,他們終于要等到了!
這些事情,在祖大壽的腦海中一一閃過,幾乎與此同時,他和其他將領一起,紛紛出列,面向興國公抱拳,齊聲大吼回應道“有!”
沒錯,就是有信心!
這光復遼東之戰不是喊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自從興國公出世以來,對于建虜的戰事便終于開始有了改變,一場勝利接著一場勝利,早已給了他們強烈的自信能打贏建虜!能打敗建虜!能光復遼東!
這個自信,是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