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先鋒將領就是總兵黃得功了,他為了這一仗,可以說是期待已久,憋著一股子勁的。
為此,針對阿瓦的地形、兵力等等,事先就做了充足準備,也是因為如此,他所領前鋒的速度才能盡可能地快,以至于出乎洞吾人的意料之外。
洞吾軍隊的一個殺手锏是象兵,披甲之后,對于火槍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更不用說,在冷兵器時代的威力了。
為此,黃得功的軍中,甚至都帶有針對象兵的野戰炮,也就是小型的佛朗機炮,子母銃的設計,能快速裝填發射,又輕便利于行軍。雖然不足以破壞城池,但是打象兵卻是綽綽有余。
可是,讓黃得功萬萬沒想到的是,當他領軍趕到阿瓦城下,準備好好打一仗的時候,就發現阿瓦城在起火,城門大開,很多洞吾人都在逃跑。
看到這一幕,他都有點傻眼了。這可是洞吾東吁王朝的都城,怎么亂成一片了?
正在這時,有洞吾裝束的人迎上大軍,自報身份,是錦衣衛密探,向他稟告說,新任洞吾王遷都,實際上就是逃跑了,就在三天前跑的。
黃得功聽得無語,按他脾氣,其實是想立刻拋下阿瓦,再急行軍追擊洞吾王的。
不過大明攻入洞吾之前,孫傳庭有強調過全盤戰略。就是大明攻下洞吾,不是很快就會撤兵,而是要把洞吾改為大明的一個行省。這兩種目的的作戰,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黃得功沒辦法,立刻領兵入城,一方面派人救火,一方面開始戒嚴,安頓民生,確保阿瓦地區要最快地恢復。
后方的孫傳庭聞報之后,便也放慢了速度。
大軍一路過來,其實是占領了最主要的城鎮而已,偏離主要行軍路線的村鎮之類,一開始是沒有顧得上的。
聽聞拿下了阿瓦城之后,孫傳庭便不再這么急了,開始分兵占領所有人口聚集地,出榜安民,宣布主權。
因此,攻入洞吾的十萬人馬,等孫傳庭到達阿瓦城時,就只有五萬人馬了,這還是匯合了沐天波所部偏師。至于其他人馬,都駐守在云南到阿瓦這一代,保證新派的地方文官能徹底穩固后方。
蓄謀已久的戰事,和臨時迎戰的戰事,確實會有非常大的差距。
如果這一戰只是臨時迎戰的話,中原王朝征討這種偏僻小國,其實是非常麻煩的。
不是說軍隊戰力的問題,一般而言,中原王朝的軍隊戰力都是碾壓這種小國軍隊戰力的。
制約中原王朝很少攻打這種偏僻小國的主要因素,其實就在于后勤,水土不服等問題。
這種陸地上的進攻,特別是交通很差的地區,從后方運送的糧草,路上就要消耗大半,這是其一。
其二,攻打像洞吾之類的國家,中原王朝非戰斗減員往往比戰斗減員要多得多!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原本的歷史上,滿清乾隆時期,洞吾再次侵犯云南,引發了戰事。
當時,滿清出動兵力一萬八,還不到兩萬,而洞吾這邊至少五萬以上。但是,戰事的結果,是雙方都說打贏了,其實就是說,應該是差不多的局面。
而滿清的損失,主要就是水土不服,而不是戰死。
就是基于這樣的認知,大明圖謀洞吾的戰事,是早幾年就開始了。為了克服這些困難,不但從南美搞來了金雞納樹,并且軍隊全部從云南本地招募,并且還訓練了好幾年。糧草的囤積,自然也是同時在準備著的。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錦衣衛密探和夜不收也都紛紛潛入洞吾境內收集地形地勢以及洞吾軍隊的布防,可以說,已經做了盡可能多的準備了。
湊巧的是,洞吾最有威望的他隆王就在明軍要發起進攻的時候病死,新任洞吾王登基。
這種種因素疊加之下,才使得原本以為會有一場惡戰的洞吾之戰,就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