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的大明這邊,計劃是要收復幾個地方的,不過卻和想象中有點不一樣,并沒有發生什么戰事。
漠北蒙古,在這個時候,是三個大的部族,首領分別是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
明末小冰河時期之下,這三個漠北部族,同樣活得非常艱辛,實力大減。因此,他們在崇禎八年的時候,就致書與后金通好。崇禎十一年的時候,這三個漠北部族就派人去了沈陽,向皇太極呈表稱臣,獻上“九白之貢”,即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
皇太極大喜,他知道漠北三族的實力如何,因此打算參照漠南蒙古設四十九旗例,在漠北亦設若干旗,分解漠北三族,只是還沒有實施這個計劃,就突然死了,這個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漠北三族雖然深居漠北,可對于南方的事情多少也都有了解。
當漠南蒙古各部被大明騎軍橫掃的時候,當大明光復了遼東,把曾經非常強大的建虜給滅了的時候,不得不說漠北三族是非常震驚的。為此,他們就想和大明聯系,向大明表示臣服。
不過那個時候,大明這邊的目光沒有放在漠北蒙古,嫌棄那邊太窮,因此都沒有理。
隨著時間的過去,漠北蒙古的人感受到了河套地區的變化,農耕和放牧結合的方式,使得漠南蒙古各部再也不用擔心嚴冬,甚至還造起了堅固的房子以躲避白災。這讓漠北各部都非常地羨慕。
到了后來,甚至在漠北以北,都出現了大明軍隊的蹤跡,雖然不多,但確實有,這在以前也是從未有過的。
稍微一查探,他們還知道了那些猶如惡魔一樣的沙俄人,也被明軍給全滅了,就更是震驚明軍在如此遠的地方,都有如此之高的戰力,心中對大明帝國就更是懼怕。
因此,在大明使者一到漠北時,就收到了漠北三族熱烈的歡迎,當場就表示,愿意臣服大明。
不過他們對于大明要在漠北設府這個事情,稍微猶豫了一會。但是,也沒有猶豫多久,既然他們這幾個頭人還能保住榮華富貴,只是把什么汗改為知府而已,想著明國的強大,他們最終也都同意了。
就這樣,大明兵不血刃地把漠北地區收入了大明版圖。
在這一年中,和這個類似的,還有西部蒙古這邊。
一如漠北蒙古的三個部族,西部蒙古這邊雖然生活環境比起漠北蒙古要好一些,但是事情也非常多。
西部蒙古在知道林丹汗被后金滅了之后,就感覺到了建虜的強大。為此,當時西部蒙古的盟主,也就是衛拉特部盟主固始汗便決定向后金表示臣服。
不過他的主要精力,還是因為宗教關系,抽調了衛拉特蒙古的精銳,進軍青藏,去打他的宗教戰爭,滅了噶舉噶瑪政權。
隨后,固始汗就待在了西藏,不過他的主要盟友,準葛爾部的巴圖爾琿臺吉返回了新疆地區。
這是一個能人,不但重視畜牧業,而且還重視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還牽頭制定了著名的《蒙古-衛拉特法典》。
在對外關系上,他也是長袖善舞。
巴圖爾琿臺吉十分注意修好與衛拉特各部的關系,在當時,主要手段是聯姻。
他從青海返回時,固始汗曾將女兒嫁給他,他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固始汗之侄鄂齊爾圖這位衛拉特未來的盟主。
土爾扈特雖遠徙伏爾加河,但他仍娶和鄂爾勒克之女達喇·烏巴·薩勒扎為妻,又將女兒嫁給和鄂爾勒克之孫朋楚克,生子即著名的阿玉奇汗。他長期將阿玉奇撫養在身邊,直到阿玉奇祖父書庫爾岱青在1654年從西藏返回時才將阿玉奇帶回。
在托忒文文獻中,經常把他與和碩特的鄂齊爾圖并稱為“合約爾臺吉”,即二位臺吉,這說明他們在衛拉特各部中的地位,也就是說,巴圖爾琿臺吉和衛拉特部盟主相當。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