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到投影幕上吧,你們都看看。”
辦公室助理打開投影,地中海編輯將《三毛流浪記》放到投影儀上。
大幕落下,三毛形象投射而上。
地中海編輯緩慢的翻頁,一共19頁的內容足足投影了二十分鐘。
“啪啪啪!”
最后一頁時,一個學院評委率先鼓掌,接著四個評委也鼓起了掌。
“很難想象,一個學生參賽作品里能蘊含有如此的人文思想,了不起啊?!?
金絲眼鏡編輯摘下眼鏡,擦著鏡片說道,“主角以悲的形式出現,咱們國內的漫畫故事很長時間沒有這么搞的吧?!?
“這種幾乎以單人物形式出現的漫畫風格真的很久不見了,回到第十七幅。你們看,上面的兵匪軍裝看樣子應該是抗戰后,立足的時代應該是抗戰后的民國時代吧?!?
又是一道感嘆聲。
“三毛這個故事就應該以這種老式畫風呈現出來,看畫痕是個新手,仔細看能看到一些修改的痕跡。這個參賽者很機靈,這種老畫風對新人而言更容易上手,風格雖老,但我有預感,這個系列畫下去,將成經典啊?!?
現在主流的畫風就是主配角對話出場,像李南池這種幾乎以主角單獨出現、還在漫畫圖底下帶有旁白的風格,半個世紀前才盛行。
不過,這不影響五個評委對于呈現在眼前的這個《三毛流浪記》參賽作品的贊嘆不已,通過前面的這十九幅漫畫,就能窺一斑見豹。立足于民國抗戰后所創作的漫畫,五個評委一致認為這格局上已經超越了本屆以及前面歷屆參賽者。
不僅是立意格局上,還是三毛這個人物形象。
現在的華國漫壇,已經是為了情節而情節,為了故事而故事。
無論是讓人看著爽的漫畫故事,還是模仿扶桑國的探案漫畫,合上之后,要說還有啥印象,也難以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就只是圖了一個眼癮和故事走向而已。但現在看完這十九幅畫,盡管以他們的眼光能看到不少新手的瑕疵,但閉上眼睛,頭上三根毛的兒童形象卻是在腦海中生動不已。
“這個參賽者叫什么名字?”
看著漫畫感嘆了半天,五個評委才想起自己還不知道創作者的名字。
翻開封面扉頁一看。
“繪作者李南池”六個字呈現在投影熒幕上輕輕晃動。
“李南池?這些天很火的那首那些花兒的詞曲者好像也叫這個名字?”
漫畫編輯也是緊跟文化風口的一類人,而那些花兒這首早已火出圈的歌他們也是知道的。
辦公室助理難以置信的看著熒幕,忽然想起一天半前,送來這份參賽稿子的女孩就是上京電影學院的。
“小陳,這個三毛的參賽資料拿過來!”
聽到老師喊,助理小陳快速找到三毛的參賽者資料,眼線一瞥之間,果然,沒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