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來,村長就領盒飯嗝屁,但是給高家莊帶來“村自為戰、堅持斗爭”的指示、革命指導書以及一枚手雷彈。
緊接著。
“坨子給給給——!嚯哈咿!”
《地道戰》的第一幕背景場面戲上演。
細節戲見水準,場面戲見功力。
王雨萱饒有興趣的眼睛一挑,李南池這個年輕導演的鏡頭設計已經顯示出一些個人標簽的東西。像這樣一個鬼子指揮官拔刀指揮進攻的動作,動作有些夸張、但嚴絲合縫,表情嚴肅可又惹人發笑。
這種鏡頭設計感屬實難得。
坐在一旁的汪姓影評人往觀眾椅上一靠,眼光依舊保持著挑剔。一個鏡頭設計算不得什么,他要看看整部片子跟《地雷戰》相比,到底如何?
不過,不管接下來劇情和鏡頭塑造的水平如何,這劇的背景音樂一如《地雷戰》,保持著高水準。
場面戲還在繼續,不過沒有敵我雙方的交鋒戲,而是鬼子趕著趟兒往里面追,但是游擊隊員們通過藏身洞掩藏起來,讓鬼子追無可追。
可是,鬼子用燒光殺光搶光的手段,逼迫出一些在藏身洞藏得比較淺的民眾,在他們囂張的離開高家莊時,只留下陷入熊熊烈火和黑煙滾滾的莊子。
“這不行啊,怎么一開始就吃了敗仗?”
“掃興,不想看啊,這一開始就被鬼子捉人抓羊的,不爽!”
“這地道修的啥?人都被鬼子給掀出來了。”
“好像不是地道吧,這是藏身洞。”
“游擊隊的人就打了個寂寞,溜得倒是挺快捷,可村里人都被抓走了!”
開幕高家莊就被三光,底下觀眾有些躁動。
現代人觀影都挺暴躁,都等不到一些鋪墊性質的鏡頭過去,普通觀眾嘴皮子就開始上下狂碰吐詞。
明明此刻旁白的聲音已經響起,高家莊之慘是處于鬼子對冀中平原展開的大掃蕩背景之下,村子力量難以抵擋鬼子的集中掃蕩,并且這個時候,高家莊還沒有形成體系化的地道。
“汪老師,李南池的臺詞功力見漲啊,您看,這簡單的一句‘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到處是狼煙’,就把當時掃蕩之后的冀中平原景象給生動的描述出來了。”
“確實,這戰后場景的布置也比《地雷戰》中詳實了不少,小王你看這個老人坐在廢墟破水鋼抹眼淚的場景,像不像歷史書里金陵大轟炸美國佬拍的照片?”
“哎?確實有那么點借鑒的意思在里面。”
“你也可以說這是鏡頭借鑒,可是為什么之前沒有導演想到呢?”
王雨萱抿嘴,一會兒后才說,“或許,這就是他能獲得亞洲新人最佳導演的原因吧。”
“所以說,年輕人的腦子好使啊。”
兩人說話之間,大熒幕上的背景敘述已經全部完畢,劇情很快便小幅度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