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報道的第一波消息渠道,全是來自自家駐港辦事處的反饋。
但凡有些實力的內陸報紙,都多少會在香島駐扎一個報社辦事處,用于搜羅當地新聞用于上報。
比如,《光大報》就是眾多內陸駐港媒體之一。
在報道反饋到國內媒體案頭之前的兩個小時前。
《光大報》駐港辦事處的員工梁培吃完兩個包子,從人流涌動的灣仔灣,抱著一沓報紙刷卡進入大廈,隨著前胸貼后背的電梯一路之上,來到十二層。
這棟三十多層的高樓里,《光大報》辦事處只租了十二層的兩間辦公室,共六十余平米的空間,而辦事處一共有報社的五名員工,每個人平均辦公面積是十二平米就這,每年要付出一百多萬元港幣的租金。
“梁哥,我來幫你。”
辦事處外接待臺前的一個年輕人看到梁培抱著一沓報紙走了過來,起身走了上來。
梁培一路報上來的這些報紙,都是在報攤買來的,他每天進入大廈前就要開始第一份工作購買主流港媒的當日報紙。
進入辦公室,早上簡會辦事處領導傳達了一下報社總部發來的新聞要點,然后開始每天的照例的工作。兩個人搜羅當地網絡新聞、兩人整理紙質媒體、一人負責后勤游走,領導則負責統籌。
這些工作都已經是輕車熟路,很快他們就整理到娛樂版。
“誒?好像分析三毛這部電影的報道不少,這已經是第三份報紙上出現三毛的報道了。”
梁培面前展開的一份報紙上。
星爺的照片被印在一旁,引用不少來自圈內知名影評人的報道,最后加上震驚的總結“大陸天才導演,三次力作喜劇風格不斷成長,最終在三毛中達到頂峰。”
梁培此前是看過《三毛從軍記》這部電影的。
他們作為總部辦事處的人,每個月也都是會輪流回內陸的。對于六月內陸的票房頭牌《三毛從軍記》,回到內陸的時候,都是有所耳聞或是觀看過。
對面整理網媒新聞的員工亦是出聲道,“我這也是,你們聽這標題名后現代解構主義新王登基?”
“還有我這內陸喜劇王者的誕生!文章回顧的是從《地雷戰》、《地道戰》,到現在三毛這部電影里的種種搞笑鏡頭的拆解分析,洋洋灑灑大半個版面呢。”
“這份《明報》上以三毛電影里展現的畫面,對民國當時的歷史沿革進行了探討。”
“不稀奇,早上地鐵過來的時候,看到三毛的票房可是在上映電影中排行第二的。這網上暑期檔的上映電影里,三毛的評分都破八了,比票房第一的《天降外星》高16分呢!”
“”
《光華報》整理報道的這五個人,初始時還在感嘆又有涉及三毛的報道出現,但是當處處都是三毛的報道涌現后,看著看著就麻木了。
麻木之中,還有些錯愕的震驚。
這就像是,老富商對于自家擺在柜臺上的古董煙嘴兒無感,可是某一天出去旅游時,發現隨身帶來的煙嘴兒被當地人報出一個天文數字。
“趕緊做一個三毛港媒集錦發回國內,香島人看三毛電影,可以做一個專題!”
辦事處的領導進來,看著攤在桌上的一份份報道,隨即吩咐
不僅僅是《光明報》駐港辦事處,類似的感嘆和場景,還發生在其他內陸報社駐港辦事處。
這一早上,各辦事處匯總起來的一份份報道發回到大陸的報社總部,一篇篇港人影評也被轉載回內陸。
也正是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
紅星廠內,團建回來的游戲部員工正在搬家入住三層輕鋼別墅。
挨著圍墻的輕鋼別墅的每一層都是公寓設計,平均三間臥室用一個客廳、陽臺,年輕輕奢風,屋頂之上全由太陽光能板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