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覺的,李南池明白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了
自己麾下的這支劇組工作人員此前跟著自己,是一路從開始的《地雷戰(zhàn)》拍攝至今,所接觸到拍攝工作就全是電影。所以這種電影拍攝的行事作風,已經(jīng)完全灌透進了《番號》這部電視劇中。
就像攝制組這幫子人,作為經(jīng)過地雷、地道、三毛、電波四部高口碑電影鍛煉的攝制團隊,在進行《番號》的畫面取景拍攝時,v形對稱、對角構(gòu)圖、黃金分割、黃金螺旋、框架構(gòu)圖等一系列電影中凸顯畫面高級感的拍攝手法,都被自然而然的運用進《番號》的拍攝中。
這并不需要故意為之,而是已經(jīng)成為攝影組這些人的習慣性運用。
而攝影組的這種作風狀況,在這支紅星劇組內(nèi)并不是獨一家,在服化道、燈光、爆破等組身上也均有體現(xiàn)。
其實。
就包括李南池他自己在內(nèi),也沒有去想過《番號》拍攝會與電影有什么不同,似乎是“以前電影怎么拍,現(xiàn)在《番號》也怎么拍”已經(jīng)成為不用去說的認知,這種認知已經(jīng)貫徹進習慣性的拍攝工作之中。
想通了這一點,對拍攝的進度時間和作品的畫面品質(zhì)當下一番權(quán)衡后,李南池決定還是依照目前的這個狀態(tài)貫徹下去。
既然已經(jīng)開了一個高畫面、高質(zhì)感的頭,基調(diào)起得比較高,他不準備在接下來的第二集就拉低觀感,否則很容易給觀眾以“高開低走”的感覺。
但貫徹這個拍攝狀態(tài),不意味著李南池就接受眼下一周拍攝一集的進度。既然開篇已經(jīng)定下了電影級畫質(zhì),增加了每集拍攝時長,那就只有加大拍攝強度壓縮拍攝時間了。
翌日。
從這第二集的拍攝開始,李南池開始加大拍攝強度。
道具組拆分成兩個工作隊,一個工作隊跟隨拍攝,另一支隊伍就布置下一場的場地,李南池這邊是拍完這一場就直接進入下一場的拍攝。
這種一場接著一場的無縫對接拍攝方式,對于一眾演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田語、李德裕這樣浸淫演藝圈十幾年的老演員還好,從一場戲里脫離出來再進入另一場戲的狀態(tài)找得很快,但對于更多像潘健順這樣的李南池同班同學而言,挑戰(zhàn)就不小了。
為此,李南池講戲的頻次愈發(fā)增多,相應減少了這些同學們在詮釋角色過程中的動作表情自我探索過程,他們給他們點出來該怎么去演、按照自己講戲的要求去詮釋角色。同時,又將選角組從紅星廠叫了過來,讓他們同步展開對尚未參與拍攝演員的強化培訓。
目前,這拍攝到第二集的第一天,主要有張慧賢等四個女生飾演的女性角色、陳鋒、孫成海、張六斤等男性角色都未曾出場。飾演這些角色的大多都是李南池的同班同學,眼下雖未曾有出場鏡頭,但目前也全要求在劇組內(nèi),暫時沒有拍攝任務(wù),但需要他們在一邊揣摩劇本、講戲時在一邊聽著。
這并不是在劇組養(yǎng)閑人,盡管暫時輪不到這些演員上鏡拍攝,但李南池相信這種身處劇組的耳濡目染,是可以提高演員們對于角色本身理解的。至少隨組的這段時間,他們不會去走別的通告,而是全心全意的放在劇本角色之上。
相比之下,分批進組雖然有減少劇組日常成本的好處,但分配進來就存在融合問題,而這種召集所有人封閉拍攝的方式,就不存在后來者融合問題了。
所以,正是基于這種益處,紅星廠從事影視制作至今,是一貫喜歡將劇中主要角色召集起來,然后進組全員封閉制作。唯一有特權(quán)的,就是最頂尖的演員或有戲份并不多的角色。
傍晚,劇組在這野外支起探照燈。
這十二月份,京郊夜幕降臨得很快,劇組吃完晚飯,休息了一刻鐘后,劇組開始晚上戲份的拍攝工作。
晚上的戲份,就是關(guān)于一只行軍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