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南池的要求,地上躺尸完畢之后,憋住氣,道具組從頂棚上灑下一層泥灰。
這些都準備妥當后,一直在帳篷那邊避陽對臺本的主演們上來,一聲“action”后,搖臂舉著攝像機,從破開的指揮所頂部往下探:破布冒煙帳篷頂、冒著青煙飄著小火苗的斷木、血跡斑斑的尸體橫陳、大佐閣下的握刀姿態、破碎一地的電臺發報機......一個個此前的細節努力,此刻呈現在拍攝鏡頭里的,就是十分鮮活的真實!
原版中,《亮劍》之所以比其他抗戰電視劇多出了一種真實感,就是因為這樣的細節,他們是做到了極致,現在,挑起大梁的紅星劇組,同樣是將這種戰場的真實感發揮到一種極致。
這樣的一場戲下來后,劇組的工作人員們,已經是手臂一甩,就是一道水線,這可是地地道道的熱拍了。
而這樣的拍攝態度和作風,落在了一眾演員們的眼里,也落在了隨行而來的官兵眼里。
“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啊。”
一杯沁涼的綠豆湯下肚,主角李云龍的飾演者李友兵就在心中不由的感慨道。
過去,他也只是耳聞一些好友說過,紅星影視這個軍事抗戰片領域的崛起者在戰場抗戰一道是多么專注,他也曾坐在影院里看過這個影視公司的優秀作品。
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身處在劇組之內,親眼看到這個在演藝圈和觀眾口碑里都文明遐邇的劇組運轉時,心中的認知才是越發的深刻。這種感覺,李友兵只感覺以前與陳麗那位女軍人導演合作過時感覺到。而正是這樣的深刻,也愈發化為了對《亮劍》這部劇公開面世時的期待!
心有所感的也不只是看在眼里的演員們,隨行而來的官兵們也會感覺到新奇和一些的震撼。
以往,他們會訓練如何作戰,如何敢打必勝。但是現在,卻是在經歷如何重現四十年代的戰場,這是一種全新且值得往后回味的感受。
眼下這場柱子打炮的一場戲拍完后,劇組工作人員們休息了一下,演員們則是開始對著下一場戲的臺詞,準備著下一場的戲......
夏天的夜,總是會來得遲一些。
太陽與地平線的高度越低,沒有了那種火辣感之后,這也成為此時紅星劇組最活躍的時候。
趁著日暮的清涼,李南池動員劇組,準備起了營救張大彪的戲——突圍之中的張大彪因為腿受傷與隊伍脫節,被鬼子圍住,突圍出去的團長李云龍決定率部再次折回去救人。
營救張大彪的戲本身并不復雜,但紅星劇組是對這段戲做出了一些修繕的。
李南池不否認這段情節安排得就很好,要說在把握抗戰節奏感這方面,《亮劍》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單論這開頭一上來的情節,從突圍戰打成沖鋒戰到兩炮炸死聯隊長、再到返身再救張大彪,每走一步都在觀眾的意料之外。爽點、個人英雄主義、反套路、節奏感、真實感......可以意外的發現,這部經典抗戰劇里的元素放在浮躁快節奏的當下,都格外的適應。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段戲就沒有問題。
就以營救張大彪這段戲而言,原版里面,李云龍拿著機槍都還沒開突,對面的鬼子就開始倒下了一大半。而且,作為導演,李南池就很不喜歡已經槍口對槍口的時候,己方這邊還要先喊上兩聲“小鬼子我艸艸”。
這些瑕疵點,盡管瑕不掩瑜,但總歸是糙了一些不是?
當然,喊話還是要喊話的,但李南池是安排著李友兵他們是邊沖鋒邊喊話,而不是停下來喊完再沖鋒。這順序之差,就能造成不一樣的觀感效果。
對于李南池而言,他是立志于將《亮劍》這部電影打造成紅星影視歷史上一座永不可逾越的豐程碑的,這不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