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紅色記號筆,在屏幕上畫出了蜿蜒的五道曲線——這是他畫出來的行軍曲線。
李南池又用紅筆圈出了兩處地方道:“軍馬就沿著最內側的堤壩往前跑,在第三道行軍路線的一側,會擺放我們的道具裝甲車、重炮。”
這裝甲車、重炮自然是假的,除了軍用卡車是真的之外,所謂裝甲車是道具組基于這“民用小飛虎”以及仿真板紙制作出來的,細節之處不太能經得住高清鏡頭的考量。
不過,李南池本來也沒打算跟檢閱似的挨個兒去拍。
這段楚云飛所部大行軍的戲,他是準備用無人機航拍的方式來拍攝的,重要的是展現楚云飛所部大行軍的氣勢。所以,在高度航拍鏡頭下,細節呈現上面就不需要那么精細。
不僅是這所謂的裝甲車,其實在人員上面,航拍時除了這千把活人之外,還會借用先人“草木皆兵”的智慧。
這方面,真要論道起來,這就不得不佩服原版了。
要知道,05年的那時候,可沒有無人機拍攝這么一說,以當時的拍攝條件,憑借兩臺攝像機,就能拍出那種大場面行軍的畫面,確實是后無來者了。
從早晨到下午,開拍之前的人員各組調配,一共是花了有七個多小時。
這七個小時里,偌大的團隊人馬,就在李南池的指揮調度之下井然有序的運轉中。
而這樣的一幕,同時印現在旁邊演員們的眼中。
“國內還能找出能指揮這么大氣勢的導演出來么?”
演員陣容里,何正軍等一眾演員在劇組生活區,就遠看著眼前偌大的場面感慨道。
這會兒,他們是用不著上場的,就看著一副波瀾壯闊的場面在眼前不斷展開。而指揮的中樞,就源自于那道站在堤壩上的身影。
“從《地雷戰》那部電影開始,這位李導呢,就浸淫在軍事抗戰片領域。積年累月之下,他這雖然不是軍人出身,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已經是浸潤在個人的氣質里。”
李友兵咂咂嘴說道,他掛的文職軍銜可不小,軍人出身的他,對于一些同行氣質會更為敏銳。在他看來,可能這位李導他自己尚沒有發現,但這種軍人作風的氣質在他指揮若定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外展露了出來。對于這種氣質的養成,李友兵并不感覺到奇怪。
“常言都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張廣北點頭說道,在他看來,這位李導眼下整天與來自于各地方的駐軍部隊打交道,養不出這種氣質才不對勁呢。
不過,李友兵習以為常,是因為他本人就是軍人出身,張廣北不稀奇,是因為他本來就在影視圈里居其位養其氣。但對于其他一些演員朋友而言,盡管這一路拍攝以來是碰見了不少駐地方部隊的加入,但畢竟此前都是中等規模的人馬。哪里像此刻,浩浩蕩蕩是在遼闊大河兩岸鋪展而開!
而此刻主導這一切浩蕩的源頭,就是與他們日夜相處的身影。
震撼,在這一刻爬上了巔峰。
隱隱約約的。
李南池這樣一個導演的形象,在心中似乎更為高大了些......
下午四點時分。
李南池是坐到了導演椅之前。
“各組,報道!”
“行軍組?”
“行軍1組,就位!”
“行軍2組,就位!”
“......”
“行軍5組,就位!”
“拍攝組?”
“地面攝制組,就位!”
“無人機攝制組,就位!”
“......”
“我們的拍攝馬上開始,造了七個多小時的戲,就等著接下來拍攝的這一刻,所以大家都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