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木柴用量大增,砍柴伐木的還得加快進度,老用皮卡拉也不行,汽油寶貴啊,所有的汽油都在這車上油箱里,用完就沒有了。就先從近處開始吧,海岸石頭上的一些小樹,草原的稀樹,灌木,小河邊的樹,甚至干點的草,都要弄來,也不管環保不環保了。為此,手工部還要做幾把柴刀或鐮刀雜七雜八的事太多,也是頭大啊。
造船組則研究方案,計劃造兩艘大概10噸左右的小木船,因為噸位小,用材可以不那么講究,無非是一根桅桿,七八個長槳,反正是沿著海岸線探險,萬一有事,劃到岸邊修理就是了。
就這么個小船,趙鑫做了一個設計圖,最簡單,龍骨上斜拉肋材,豎著鋪船板,中間弄幾個隔艙,再鋪甲班,豎桅桿,齊活,帆布就用餐廳里備用的桌布或窗簾吧。就是釘子暫時沒法解決,只能等開爐打制了。
過了一個小時,簡易的煮鹽灶弄好了,就是十幾塊石頭架起不銹鋼的水槽,放上海水,底下架著收集來干樹枝,婦女同志把幾個委員和頭頭腦腦都請來了,舉行點火儀式,慶祝委員會第一個“工業設施”投入使用。還是老一套,林教授講話鼓勁、感謝云云,然后用打火機點燃一把干草放入架好柴火內的,早有主灶的王春芳照顧火苗,不大會火就起來了。
等到黃昏時候,營建組的炭窯壘成了,就像一個胖一號的白蟻窩一樣,土堆上面一個眼,底下有一個門,里面堆著木材,中間放著干草和干樹枝等易燃物,也一樣把委員會的頭頭請去參加點火儀式,慶祝第二個“工業設施”投入使用。
林教授比較興奮,表揚大家的努力工作,大伙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個場面讓人們因為流落荒陸而忐忑恐懼的心情變得好了些,因為能聚在集體里而覺得幸慶。熱烈的儀式完事了,這一天也過去。
意外后第三天的清晨,天氣仍然晴朗,煮鹽組傳來好消息,昨晚的煮鹽作業煮出來4斤粗鹽,雖然少點,夠吃是沒問題,但腌制咸魚可能不夠,還得加大產量。炭窯還在進行,定在今天下午扒窯,看看能出多少炭。
寨子的地基溝已經挖完了,今天營建組組織閑散人員去小河灘上撿石頭,這些石頭將被和粘土一起夯實用來做地基,要是有石灰就更好了,營建組已經派人在周邊找找,看能找到貝殼或石灰石么?弄一個石灰窯的計劃列入了本本之中。
礦產勘測隊由六人組成,帶隊的隊長是安保部的吳宇,帶走兩把弩弓,同時還有四個木矛,野生動物天生怕尖利的器物,可以有效防護下,還有登山杖,帳篷,小刀,干糧等。除吳宇外,剩下五個人都是戶外越野愛好者團隊里的,其中的張云度更是一個用上了,他爸是一個鋼廠老板,他除了愛好戶外越野外,還被他爸強行塞到廠里做檢驗工作,一來二去也算是略知一二了,這次更是趕鴨子上架勘測中堅。一行人背著背包走了,今天計劃沿河勘測二十公里,爭取晚上趕回來,剛開始經驗不足,就不戶外露營了。
他們走后不久,其他人新一天的工作也開始了,最多的人就是伐木和砍柴,還有撿石頭,捕撈組在修理他們的老漁網,真是一天打魚一天曬網啊,造船組的幾個哥們在沙灘上準備弄一個滑道,做造船平臺。接下就去找一些好木料伐回來,先晾干備著,卡車上由干木頭,這次造這兩個小船倒是夠用,這些新木料就等晾干了造第二批船吧。
海岸上還有一些人,姑且稱之為老弱吧,在林教授帶領下坐在木料上編著柳條筐或簸箕,用來挑土或挑石頭用,還可以晾魚干。幾個小孩圍著轉悠,倒也是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