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謙的購糧船隊由三艘福船組成,由于是北風季,船隊收起了明輪上的葉片,單用風帆航行到安南的峴港。
峴港位于中南半島的中部,屬于南方阮主控制的地盤,這里的水稻一年三熟,糧食價格非常便宜。
前幾年,社團就動了從安南購糧的心思,主要是因為運力緊張,而糧食壓力并沒有那么大,而且,社團也沒有什么貿易物品是安南的剛需。
這里天氣炎熱,毛皮在這邊是屬于高檔,小眾的消費品,需求量很少,鐵器這邊也不缺,而腌制肉類和魚子醬雖然也有一些需求,但也形不成大宗的貿易量。
目前,對安南最賺錢的生意,竟然是制藥廠的“驅瘴丸”,顏思雨目前在南部的峴港和北部的升龍府都開發了代理商,為社團帶來了大量的財源。
司馬謙的船隊達到峴港之后,那名叫王金偉的管事通過當地的“驅瘴丸”代理商找到了峴港的大糧商阮興肅,聽完司馬謙的要求,這位大糧商頗為興奮,安南糧食比較便宜而且銷路不豐,如今來一個巨大的訂單,讓阮興肅喜出望外。
而司馬謙更是高興,這里的稻谷價格真便宜,一噸合下來也就12個銀元,如果拉到江南,一噸妥妥的賣35個銀元,如果拉到遼海,賣60銀元以上是絕對沒問題的,這還是平常年景,如果遇到災荒,那更是不得了啊。
其實這樣的錢普通的運輸船隊是賺不到的,他們沒有輔助動力,一年只能跑一趟,裝點啥也比裝糧食賺得多。動不動就是十倍,二十倍的利潤。糧食還是算了吧。
但是社團是可以干的,現在運力緊張,等運力有富裕的時候,就可以考慮從安南運糧食來江南或遼海販賣。
談妥了價格,自有商務代表和王金偉來進行具體交割,對稻谷的品質,包裝等進行評判等等。
而司馬謙等人則在峴港街頭閑逛,這里是安南阮主控制下的最大的城市,沒有經過什么戰亂,現在異常繁華。不過因為熱帶地區本身就物資豐富,對外地產品的需求有限,司馬謙確實找不到什么大宗貨物到這里販賣,這樣來看,運糧食的船只能空載過來了。
司馬謙在街頭能經常看見很多西洋人,看來這里的開放程度也很高,司馬謙打聽,這里的西洋人大部分是佛朗機人(葡萄牙),而且這里的阮主士兵火銃的配備率很高,都是佛朗機人賣給他們的,看來軍品銷售的計劃也要泡湯。
司馬謙也沒有計劃在峴港逗留很長時間,等糧食裝船完畢后就準備離開。但很巧碰見一個佛朗機的船只入港,而他們的船長則犯了瘧疾,司馬謙吐槽了兩句,“怎么沒有劉星林那樣的好命呢?”不過還是贈送了三顆驅瘴丸給佛朗機船長,然后留下了淡江鎮的聯系方式。
社團的各項計劃有條不紊的推進著,而時間進入了公歷1623年,也就是明朝天啟三年的春季,煙花三月的揚州城里,突然有一個謠言產生。
“有一個團結商社,說在海外發現了金河,河里全是一顆一顆的金砂呢,淮安府鄉下的好幾個人被招募去淘金,現在都發財了,正回來招募親友再次出海呢。”這是有人從運河碼頭傳來的消息。
“這消息會不會是謠言啊,別一到那邊就被人逮去做苦工啊”,有人質疑此事。
“呵呵,你李二郎每天干得活還不夠苦啊,你這么苦也看不出能得多少錢呢。”有人挖苦李二郎。
“這是淮安府那邊傳過來的,誰沒事編這個謠言啊,我們就是想去淘金,也沒人領道啊!”這哥們有點心動。
“說的是團結商社吧,不過沒有聽說這個商社呢?”
“你說這話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光說能發財,連個門也沒有”,有人開始抱怨信息不全了。
而在揚州城運河街最不起眼的一個鋪子門口,一塊寫著“淡江鏢局”的牌匾悄然升起,隨即想起稀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