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的運輸距離太遠,送過來的成本太高。
一個偶然的機會,社團的勘探人員在高麗鴨綠江畔的義州山區發現了品位甚好的鐵礦,這個好消息讓社團的冶煉企業頓時喜出望外。
義州的鐵礦雖然在山區,但是可以通過鴨綠江的支流運輸出來,然后在皮島裝海船發運給大員,運輸費用非常便宜。而義州地區距離東江鎮僅有一江之隔,毛文龍當然要插手此事了。
于是在社團的牽線下,社團、毛文龍和駐守義州的金自點達成協議,共同開發義州鐵礦,把鐵礦石銷售給社團,金自點負責疏通高麗朝廷的關系,雙方四三三分賬,大家皆大歡喜。
如今這義州鐵礦已經出礦石一年有余,眼瞅著東江鎮也越來越富裕啊。
船進入鴨綠江,王啟山便見到不時有船只和木排從上游飄下來,船只裝的都是黃色的鐵礦石,滿滿當當的,水面幾乎到達船舷的頂部,這家伙,真敢裝啊。
木排就是上游伐下的巨木編成的,在皮島就被解散了,然后會做簡單的加工,最后捆在海船的邊上,發運到大員的造船廠。
“王書記,鐵礦石我們今年已經發運了將近五萬噸了,不過天氣漸冷,估計還有三個月,鴨綠江一封凍就該停產,所以必須抓住最后的機會發運。”商站的代表戴云京在船上向王啟山做匯報。
“產能和運輸量還要擴大啊,這點礦石還不夠北港的煉鐵集團使用的,一年十萬噸可以勉強夠用。”王啟山說道。
“王書記,如果直接在這里把礦石冶煉成生鐵,再把生鐵發過大員,這樣還省運費啊。”戴云京提議道。
“現在冶煉優質鋼鐵還是使用木炭,此地的木材資源雖然豐富,但是此地寒冷,木材生長不易,而且都是良木,用于制作木炭太可惜了。”
“而大員天氣炎熱且雨水豐富,林木生長快,但是那些木頭質量差,做不了船材,不過用來燒炭是最合適的,燒炭的工作崗位可以用于安置等待去本土的移民,讓那些移民在大員中轉期間也能有收入,小戴你不知道,就在大肚溪的上游,得有近百家燒炭的炭場給大員煉鐵集團木炭,連同燒炭的、伐木的、運輸的人員,能安置一萬多人。也是一個不小的產業。”王啟山說道。
“就這么大規模的燒炭,那不把木材都燒沒有了?”戴云京問道。
“是啊。”王啟山肯定的說道,“所以現在大肚溪上游的山區已經被剃得光禿禿了,炭場轉戰到濁水溪上游,不過不要緊,大員氣候溫暖濕潤,適合樹木生長,過兩年又起來了。”
“還有一個好處,把上游山區剃了一遍,原來躲在山區里面的土著部落都被挖出來了,那些都是不穩定因素,于是遷移的遷出來,或者分化瓦解,基層社務工作人員也能進駐,可以把他們整合起來啊。”
西岸煉鐵的這種工藝流程是故意而為的,其實穿越者早就知道把煤炭煉成焦炭,也可以煉出優質的鋼鐵,但是守著大員中央山脈這個木材寶庫不用也太可惜了,焦炭雖然便宜,但煤炭在社團的控制區儲量低,還不如用大員的木炭,雖然價格高點但是能夠銷售出去啊。
現在大員的木炭已經成為一個產業了,大員炭場因為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借助豐富的資源和內河運輸的便利條件,其成本比內地的木炭要便宜一截,目前除了自用以外,甚至還賣給佛山、福建、徐州等煉鐵廠,尤其是徐州的鐵廠,一些高等級鋼鐵必須使用木炭來冶煉,當地根本沒有資源。
西岸高層更是把燒炭當做一個開拓殖民的法寶,就算大員的木材全砍完了,估計下一步這幫人就該跨海去呂宋島砍樹。因為這個原因,用焦炭的技術得雪藏一段時間了。
王啟山一行人從鴨綠江干流進入鐵礦所在的支流,一進去就覺得變樣了,河水已經變成了淡淡的赤紅色,看來此地開采鐵礦的企業環保意識很薄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