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遠城往東大概一百里的位置,矗立著一座堡壘城,這里就是當初祖大壽駐守過的錦州城,經過和后金多年的拉鋸,這一座城市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目前處于后金部的控制之中。
如今這一座堡壘的主人是后金大汗黃臺吉的七哥阿巴泰,他領著屬于自己的一部分牛錄在明軍撤退后的錦州鎮守。
阿巴泰現在被劃歸為正藍旗,正藍旗的旗主是他的四哥莽古爾泰,這哥倆如今是同病相憐,因為遼西沒有油水啊,這里是和明軍對峙的最前沿,既然明軍那邊非常破敗,那么后金這邊也好不到哪里去,照比著守著遼河以東的兩紅旗,還有遼河中游的兩黃旗,這里可謂一窮二白。
黃臺吉現在的政治手腕越來越成熟了,他把正藍旗推到錦州前線,但是卻把相對富裕的大凌河河谷給了正白旗的阿濟格和多爾袞,以及鑲白旗的多鐸,那哥仨可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莽古爾泰和阿巴泰也沒法和小兄弟們爭啊。
頂在最前沿的阿巴泰的日子哪能好過,公中給的補貼少得可憐,旗地的收入也就聊勝于無,如今對面的遼西明軍也學乖了,他們竟然不種地,讓旗丁們也打不著秋風,日子一年不如一年。
錦州城的南面,有一個優質的海灣,這里港闊水深,可不是大沽港和遼河口那樣的被淤積的淺水港所在,也是,后世在這里建立了核潛艇制造廠,要是水不深,怎么可能裝下一艘龐大的核潛艇。
所以阿巴泰利用區位優勢,在這里建造了一個私港,這個私港可以停泊遠洋海船,他利用這個優勢,招徠一些海船到這邊中轉,賺取一些服務費用,用以貼補家用。
這個私港建立的時候,海對面的張家堡港還沒有疏浚呢,所以逐漸有一些往遼河口里面運輸貨物的大海船來到這個港口進行卸載,然后換成平底船倒騰進遼河。
阿巴泰在努爾哈赤的十幾個兒子中屬于那種不受待見的,在被頂到與明軍對峙的最前沿后,阿巴泰便奮發圖強,想方設法的讓自己過得好一點,在生活壓力下,阿巴泰把自己的私港經營得非常好,所的服務都是很貼心,很全面的。
所以這些年,很多中轉的船只都愿意來阿巴泰這里靠泊,讓阿巴泰也能收得一些費用,這些年堪堪維持下來,保持自己的勢力不散架。
這個地區另外一個地方也是優質的港口,就是遼西明軍控制的寧遠城,為了保證自己私港的利益,阿巴泰多次發起對明軍寧遠碼頭的進攻,逼迫寧遠的明軍放棄靠泊大型海船的能力,使得整個遼西,也就是錦州港能夠靠泊大型海船。
因為生存壓力,阿巴泰提升了錦州私港的服務質量,各項業務也逐漸的完善,除了往遼河口倒騰的船只過來靠泊外,很多往大沽港中轉的船只也過來了,阿巴泰的二兒子博和讬跟沙船幫的幾位大佬更是建立了私人友誼,沙船幫也來捧場此地的生意,此地的熱鬧程度遠超附近幾十里遠的寧遠碼頭。
博和讬可稱得上是阿巴泰的一個得力助手,跟隨他爸跟明軍作戰也是一把好手,不過后來感覺打打殺殺的沒有前途,越來越搶不到啥東西,弄不好還要把命丟了,便開始棄武從商,負責阿巴泰一系中商業經營這一塊的事務,經常出入張家堡等地,維持著阿巴泰體系微弱的商業規模,在他的經營之下,生意上雖然沒有橫財,不過也能有些收入。
這些年來,博和讬和外界接觸,也能抓住一些機會,賺些辛苦錢,比如去年在南洋維和部隊干過一段時間的建州雇傭兵,就是博和讬帶出去的,那一次的收益還是不錯,維和部隊這個雇主也挺大方,給的錢比較厚,只是因為建州雇傭兵們不習慣熱帶地區的酷熱,不得已才離開。
最終博和讬還是留下了幾個稍微不怕熱的雇傭兵,在維和部隊里當教官,教授士兵們使用冷兵器的戰術,也算是保留了一條溝通渠道。
而博和讬由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