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墨愿意拿下楊青的劇本自然不會是因為心血來潮或者是錢多得沒地方花,想要散出去一點。
剛剛看完劇本閉著眼睛思考的時候,方云墨其實是在溝通演藝空間的數據庫。
很明顯,他最后還是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夜·店》就是他所找到的答案。
作為青年導演楊青的處女作,《夜·店》這部電影雖然是用高清機器所拍攝的低成本電影,但是從影片本身的質量上講,確實已經達到了值得讓人留下印象的水準。
平心而論,在《瘋狂的石頭》珠玉在前的前提下,《夜·店》這部電影注定不可能像前者那樣,被觀眾和影評人驚為天人之作,但是僅僅從商業投資的角度來說,這部電影仍然能夠稱得上是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
至少,在方云墨看來,這部電影已經足以對得起買票進場的觀眾了。
在學習借鑒了《瘋狂的石頭》那種敘事結構和閉環故事的前提下,楊青在這部電影中使用了很潮流的v剪輯手法和現代感十足的音樂包裝,這也讓這部由于成本和題材所限,只能講一些小格局故事的電影,在盡量用一些場外因素來吸引觀眾的同時,依然保有了一個足夠接地氣的故事。
而這,也正是《夜·店》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
在原時空的時候,《夜·店》是喬任梁的銀幕首秀,而最終的票房數據也證明了楊青在選擇演員上的精準眼光。
不管是試映,首映還是最終票房,《夜·店》的票房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喬任梁的人氣撐起來的。
而正是這部電影的成功,才有了楊青后來更為成功的那部《火鍋英雄》。
處女作使用喬任梁和李曉露,第二部電影使用陳昆和白百合,楊青在合作演員方面倒是的確在不斷進步的。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楊青是一個值得投資的人。
方云墨那么爽快拿下劇本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因為楊青這個人。
作為一家以影視傳媒為主業的公司,方云墨工作室想要發展壯大,除了要有一大批的人氣演員之外,在創作主導者這個領域也需要很多的有生力量。
交好馮剛,趙寶鋼這些人只能算是在為現在投資,與寧昊交好也只是一個開始,公司真正想要壯大,最需要的是像楊青這樣,與方云墨年齡相差不大的人。
因為在10年之后,電影市場的主力觀影人群將從經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洗禮的六零,七零后群體逐漸朝著八零,九零甚至零零后群體轉移。
和那些被香江電影,文藝電影培養起來的觀眾不同,八零,九零后們顯然更追求極致的視聽感受和更快節奏的電影,而這也是為什么馮剛,趙寶鋼這批老字號導演逐漸不被觀眾喜歡的原因——他們的變化速度,跟不上觀眾口味的改變速度。
在這種情況下,寧昊都只能算是努力跟上。
方云墨工作室想要發展,需要的是從演員到編劇,最后再到導演、制片人等多個位置全方位的年輕化。
演員和編劇方云墨已經開始著手發力,但導演和制片人這兩個位置可就不是說年輕化就能年輕化得起來的……
楊青自己可以寫劇本,在原時空的時候也證明過自己的導演功力,所以方云墨在確認面前這個人就是原時空曾經做出過成績的那個楊青之后,果斷決定出手,先給他畫個大餅,把人給圈住了再說。
當然,方云墨這個時候也不敢百分之百的確定,在經過自己這只蝴蝶扇動翅膀之后,自己面前的這個楊青是否還會像原時空那樣,也走上一條成功導演的道路。
于是乎,他在啟用楊青之前,給對方設置了兩重考驗。
陳果富身邊的助理副導演位置,以及《我的機器人女友》的執行導演崗位。
前者是用無關第三人的視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