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導,我最近看了一本名叫《余震》的小說,大背景設定是唐山,我覺得其實咱們可以考慮一下改編的問題?!?
很自然的,方云墨把《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內容大致講了一遍。
只不過,他在這里向馮剛等人講述的,并不是馮剛在原時空執導的那部電影,反倒是那部電影上映三年后,由同一本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版。
和馮剛所執導的電影版相比,方云墨覺得電視劇版其實在很多細節上的地方處理得更好一些。
原時空的時候,馮剛的《唐山大地震》是在他拍完《非誠勿擾》之后的作品。
很多人認為,《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合格的商業片。
事實上,方云墨也是這么認為的。
所謂的‘商業片’本就不該是這樣的。
首先這部電影在技術層面的運用就是有問題的。
除了開場五分鐘的地震場景之外,整部電影沒有任何一個場景或者是鏡頭需要依靠iax3d銀幕去展示。
這樣使用電影技術的商業片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出現過。
說句不大好聽的話,這樣運用iax技術的電影不管是誰導演的,被觀眾罵上一句‘騙錢貨’,應該還是沒冤枉誰的。
除了技術層面上的東西,地震這個題材本身也不適合把它往商業片的路子上帶。
地震,不管是1976年的唐山還是剛剛發生的512,不管傷亡數字是24萬還是10萬,它都是一個國家的國殤,用這樣一個題材來進行商業運作,不管導演最初的動機是什么,想要在這樣一個題材上附加商業價值,并且賺取票房,本來就是一件很鬼畜的事情。
原時空的《唐山大地震》雖然最后拿到了六點五億元的票房,但是不管是觀眾還是影評人,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比較兩極分化,這其中的原因除了馮剛得意之后口無遮攔的大嘴所帶來的負面加成之外,最大的原因自然是電影本身真的算不上完美無瑕。
想要拍商業片,題材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限定了導演的發揮空間;
想要拍成文藝電影,又擔心會賠錢砸了自己的招牌;
最終,《唐山大地震》就在這么一種擰巴而糾結的狀態中問世了。
現在既然方云墨在劇情故事層面就提出了全新的內容和故事角度,自然是希望最終出來的版本不至于重蹈原時空的覆轍。
認真聽完了方云墨的描述,馮剛等人原本打算大干一場的腦筋也逐漸冷卻了下來。
是啊,且不說電影劇本撰寫,人員召集這些事情,就是拿到上映許可這都是以月為單位的事情,等到這些籌劃方面的事情辦完,正式開機,至少都是兩三個月以后的事情了,到那個時候,且不說各種主旋律影片必然層出不窮,就算是同行們估計也會抓緊時間搶占先手,馮剛就算再怎么自負,也不敢說自己的電影就一定能夠拔得頭籌。
與其所有的事情都是急就章的往前趕,最后出來一個十三不靠的半成品,搞不好還得搭上自己經營多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名聲,馮剛覺得自己還不如先冷靜一下,考慮考慮方云墨的建議,認認真真的做一個好的作品出來。
“方老弟,你剛才說的那個電影項目,已經立項了嗎?”
馮剛是導演,他可以慢慢考慮到底要不要做這個項目,但王長天卻有點等不及了,直接開口問了一句。
“怎么?王總有興趣?”
呵呵,我簡直太有興趣了好不好!
對于如今的王長天而言,但凡是和投資,項目這些關鍵詞有關的內容,幾乎都會觸動他的敏感神經。
本來以為今天趁著馮剛、王碩這些人熱血上頭的機會,可以趁熱打鐵,跟他們把合作的事情給談攏。
甚至于這個項目在王長天看來,賺不賺錢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