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多。
這高度雖不算什么,但在原本就有六米左右高度的基礎上再加一米多,這就十分可觀了。(注1)
長度一加,攻城梯的長度勢必也得加。
并且由于攻城梯是傾斜架在墻上攻城,所以城加一米攻城梯就得加長近兩米……
制作方面還好說,費點人力和時間而已。
更麻煩的是攻城梯一長就不穩,中部還很容易被敵方擂木砸斷。
于是攻城的難度便成級數上升。
楊端和想了想覺得沒辦法了,就下令道
“砲師造砲有幾天了吧。”
“讓他們把砲運上來!”
頓了下又補充道“還有火彈!”
李巖應了聲“諾”,馬上命人準備快馬去長城下令。
古時有“八百里加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沿途有驛站的情況下緊急情報和命令可以日行八百里。
秦軍作戰一向重視速度,所以每往前攻便會沿途設下驛站。
驛站一般每隔三十里設一驛,原因是馬匹在快速奔跑三十里就要休息。
若要高速奔跑則必須每二十里設一驛。
楊端和在邯鄲與長城之間就是每二十里設一驛,每驛都有馬匹、兵士、食物和水草方便替換和休息。
這樣一來,命令從邯鄲到長城的八十里不過就一個多時辰。
沈兵的砲師及張眩的千人隊就緊急出發了。
嚴格講這不能算是“沈兵的砲師”。
工師直接指揮的其實只有“五十人”。
只不過這工師又分為“左工師”,“右工師”。
秦人以“右”為尊以“右”為大。(注2)
于是“右工師”比“左工師”高一級,差不多就相當于現代的正副手。
因此循才指揮砲師百人。
沈兵直接從工丞替了循的位置升為右工師,所以指揮的也有百人。
這時他才認識那個被稱作澮(kuài)的左工師。
澮身材矮小,且清瘦黝黑,一看就知道是營養不良長年在田間耕作的人。
這讓沈兵有些意外。
因為工匠籍大多都是在室內或陰涼處工作,對著木頭砍砍劈劈的嘛。
雖然也有黑的但很少會像澮這樣的。
后來才知道工匠籍里的工匠也分許多種。
有的是主營屋內各種木器的,有的是主營房屋建造的……
澮主營的是田間溝渠灌溉,比如用竹筒引水之類的。
澮的意思就是田間水溝。
所謂“溝渠澮川,十百相通”,說的就是這個澮。
這也是澮黑成這樣的原因,雖說是工匠但卻在田里跑。
沈兵對這個澮印像最深的,就是剛上任時他從懷里掏出一個麻布包。
一層層解開,一層又一層……然后用雙手恭謹的呈在沈兵面前,說
“請右工師笑納!”
沈兵湊上去仔細一看,麻布上擺著一塊小指甲大小的肉干。
這……是賄賂我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