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了
“校尉,此物……居然可以寫字?”
沈兵回答
“不然你道我花這些功夫弄這東西作甚?”
“你來試試?”
說著沈兵又揭下一張紙,這回因為有經驗揭下了整張的。
魏呴應聲接過筆,稍一遲疑就一通揮灑,寫的卻是屈原的九歌。
不想魏呴這武將居然也有這文采。
那寫得是龍飛鳳舞、力透紙背、靈活舒展……沈兵一臉尷尬偷偷的把自己試筆的那張卷成一團塞進袖里。
過了好一會兒,魏呴才暢快的收了筆,滿意的看著自己的作品嘆道
“此物甚好,便如那絲帛一般……”
“不,屬下以為比那絲帛更好?!?
“尤其此物還是由樹皮所制,那豈非……”
想到這里魏呴便瞪大了眼睛望向沈兵。
沈兵點了點頭,大造紙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造紙術這東西表面看起來只是會使寫字方便、廉價。
但其實細究起來遠沒有那么簡單,它的出現甚至比現代計算機的重要性都有過之無不及。
原因是古時因為沒有合適的記載文字的載體,便極大限制了信息、知識的傳播和學習。
比如農家想要將沈兵水車、翻車的制法詳細記載下來并傳播出去,那就要將文字和圖片盡量簡化。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在竹簡上書寫的難度和時間。
文字和注解要是一多,僅僅只是水車的制作只怕都要一袋竹簡了。
即便是這樣,許應那也要數十人連夜趕制,再數月之久才夠將《論農》制好分發到全國。
而且圖文簡化后還有一個問題艱澀難懂。
即便是看了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僅僅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個東西而已。
這也是當時有許多人要親自到沈兵的工兵營里現場學習的原因。
就算有人學會了,想將制法記載下來傳給后人,依舊會有簡化的問題,于是往往傳個幾代就因為信息越來越少而失傳了。
但有了紙之后就不一樣了。
紙有輕便、易攜帶、廉價、記載信息量大等優點。
于是可以將制作過程詳細的記載下來,只要你愿意,要多詳細就多詳細。
后人看到這制法后就能一步步跟著做,于是很容易就能學會。
于是知識和技術便能輕易完成空間和時間傳播……空間指在同一時期的廣度,時間指時間跨度。
所以,造紙術絕不僅僅只是弄出一張紙這么簡單,而是一次信息革命,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信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