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可以說是沈兵的一種無奈。
沒受過教育的百姓比如蒼,他的缺點就是凡事先考慮自身安全,這心態別說軍候了,任個工師都名不符實。
澮則過于謹慎小心,且由于生活困苦小農思想嚴重。
仞滿腦子想的都是殺敵立功而不是胸懷兵甲。
這其中讓沈兵意外的倒是看似魯莽粗野的剺……
沈兵原本也覺得他這直來直去的性格不太適合指揮部隊作戰。
然而在讓剺任教頭這段時間卻發現他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也不知道怎么練出來的。
沈兵就此事也問過剺,他只道是長期帶著村民圍獵的原因。
沈兵知道此事不會如此簡單,因為這能力可不是打獵能練出來的。
不過剺不愿說他也就不多問。
像剺這樣的只能說是萬中無一,大多沒受過教育的百姓在眼界、性格及技能上都不足以擔當大任。
魏軍兵士也是如此,于是在訓練中能脫穎而出的依舊是受過教育的貴族子弟。
李箋和陳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箋原本只是個五百主,也就是指揮五百人的軍官。
但是他指揮的部隊總能最好的完成任務甚至還進行對比究錯并及時改進。
這是沈兵最看中的,這說明了他的主觀能動性并不斷分析問題然后我完善。
陳端則是在沉船事故中組織了一次成功的救援,于是直接被提拔為軍候。
這兩人倒也有意思,沈兵查了下他們的資料,發現李箋好學兵法而陳端卻自小在士伍中長大。
簡單的說就是前者主理論而后者重實用。
這就是魏國……確切的說是六國的與秦國的差別。
秦國那是將貴族子弟甚至百姓中出類拔萃者編入弟子籍統一教學,于是每名貴族子弟會的都差不多,就是識字、公文、律法、禮數、兵法及軍事訓練等。
于是秦國出來的將領不需要看資料,這些基本都會,只是優劣不等。
便是那不學無術的蒙良也受過這些基本教育。
而其它六國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這種集中式批量教學,大多是各自請先生私教。
哪種教育方式更好沈兵不好說。
因為六國的私教更注重個體發展,比如適合學兵法就往兵法發展,適合習武便習武。
而秦國的教育方式難免有抹殺個性的情況發生。
但最終秦國教育制度勝出是勿庸置疑的,因為秦國這種教育制度可以用有限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多的培養人才,然后再尋求量變到質變的升華。
反觀六國,一個貴族子弟就得一個甚至幾個老師教律法老師一個、兵法老師一個、騎術箭術老師再一個……
便是普通貴族都難以承受只能退而求次。
其結果就是為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
若這棵樹成材也就罷了,不成材或是其中出了什么意外,之前所有的付出便付之一炬。
而秦國卻是培養一片森林,最終總有幾棵樹能成材。
就像現在擺在沈兵面前這由魏國方式培養的這兩人才一個偏理論一個偏實用,誰又能說清哪個更重要?
這二人若是能彼此學習互通有無還好,若是兩人不合明爭暗斗,那便是一盤散沙了。
另外沈兵任免的幾個二五百主也差不多是這情況,他們雖在訓練中有突出表現卻總有明顯的弱點。
不過這些只是暫定,往后隨著戰斗的發展升起官來就簡單多了誰立的功誰上位。
沈兵相信隨著戰事發展,這些兵士和軍官也會逐漸成熟。
就在沈兵翻看著名冊時,魏呴進門朝沈兵拱手提醒道
“校尉,水軍親衛軍尚未組建。”
“校尉之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