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著車輪戰船闖進楚軍包圍圈的并非沈兵的黑甲軍,而是李巖所領的步兵。
沈兵之所以要求楊端和再給半個月時間是從兩方面考慮
一是李巖等一干步兵需要些時間訓練。
這一點并沒有什么難度,畢竟車輪戰船操控十分容易。老式戰船還有齊力劃槳保證兩邊平衡的問題,車輪戰船卻只需要腳踩就行了。
如果說有什么需要訓練的話就是掌舵、擺陣,另外再加強下弓弩。
這些對于訓練有素的秦軍來說只需練個幾天……秦軍甲士大多都是由弓弩手晉升的,所以弓弩當然不是問題。
另一個則是編筐藝人那邊趕趕工,半個月后剩下的一千余套盔甲就完在了。
于是黑甲軍就是名副其實的黑甲軍戰船、青銅劍、弓箭、盔甲等一應俱全。
另外還有長戟……水軍用的長戟與步兵用的長戟有些不一樣。
步兵用的長戟比較復雜,可以刺、勾、劃、挑等。
這很正常,因為這時代還有車兵,車兵中就有一名執戟甲士,他的任務就是在敵我交錯時用長戟的鋒刃劃傷敵人……通常不會刺,因為其反沖擊力會將戟士撞下車來,所以長槍反倒不合適。
水軍使用的長戟要比步兵簡單得多,它其實就是一根尖頭長竿然后加個釘形頭。
它通常不是用來殺傷敵人,而是釘住敵人戰船然后將其拉近身強制步戰。
這一點沈兵不提倡,黑甲兵此時的長處就是弓射,步戰應該盡量避免。
反而是李巖那些在船上的步兵要盡量使用這戰術。
一切準備妥當后,沈兵便讓李巖帶著兩千五百名步兵駕著車輪戰船開往牽城。
實際上是楊端和下的命令。
沈兵是校尉而李巖卻是副將,按常理該是李巖命令沈兵。
這也是李巖一直憤憤不平的原因之一。
所以當李巖帶著部下趕到牽城看到分散在各山頭的楚國水軍時,馬上就用旗號命令部隊分散進攻。
步兵校尉劉惦駕著另一艘船從后方趕了上來,隔著十幾米朝李巖請示道
“李副將?!?
“將軍命我等應保持陣形不得貿進?!?
李巖“哼”了一聲回道
“這哪是將軍的命令,分明是那沈兵的主意!”
“敵水軍不過一千人卻分守數十處,每處不過數十人?!?
“我兩千余兵馬何需怕他?”
“速戰速決拿下牽城,便是有埋伏我等也可上岸應敵!”
應該說這想法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李巖等一干人是步兵更擅長步戰,所以拿下牽城后腳踏實地才能讓他們更安心。
然而這牽城又哪里是一時半會就能拿得下的?
楚軍又怎會坐牽城落入秦軍之手?
在山頭觀戰的項燕就秦軍分散不由大喜,當下就發出旗號讓水軍出擊。
霎時戰鼓“隆隆”,隱藏在岸邊的楚水軍掀開偽裝就劃著船朝秦軍包圍而去。
秦軍一時大亂,李巖這才知道楊端和與沈兵說的都是真的,趕忙下令收攏部隊擺陣迎敵。
但分散容易收攏卻難,何況秦軍還處在進攻狀態又被楚軍刻意拖住,一時半會兒哪能脫得了身。
沈兵之所以交待李巖不得輕舉妄動是有原因的。
水戰十分講究陣形。
因為若是保持陣形各戰船就能互相掩護,即便被敵人包圍了也能減少傷亡。
比如戰船相鄰排開,位于中間的戰船就不會被敵人所傷,位于兩側的戰船也只有一面對敵。
于是敵人便只能一艘接著一艘,一層接著一層的將戰船攻破。
但若是沒了陣形分散出擊,就會有許多戰船兩側被敵人夾擊,一片箭雨下來一船的人瞬間就失去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