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兵當然就只能征兵。
但卻上哪征兵呢?
魏國、趙國或是韓國?
如果純論征兵應該是魏國最好。
韓、趙對秦的仇恨最深,千方百計的想搞出些亂子。
魏王假最為昏庸,大王昏庸民心就思變,民心思變就更容易倒向秦國。這段時間黑甲軍及大梁百姓的表現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所以征兵或許不是問題,也能征得一定數量的兵。
問題在于這些新征的兵需要時間訓練,而秦軍攻魏就在眼前。
所以要征就要征會打仗的兵……
于是楊端和與沈兵幾乎同時想到了一點
“魏國降兵!”
沈兵問
“降兵還在蒙山營么?”
楊端和回答
“大多已被送去服勞役?!?
秦軍當然不會這么白養著這些俘虜,所以就像之前處理俘虜的方式一樣將其拉去做苦工。
這時恰好也有許多事可以做,比如上次水淹楚軍時就沖毀了大量的民宅道路,十余萬俘虜就用于修復設施。
做苦役的日子當然不會好過,吃不飽穿不暖不說,每天還有繁重的勞作,一年下來非累死一半不可。
這些不是沈兵需要考慮的,沈兵只是擔憂
“他們是魏國降兵,只怕……”
楊端和則笑著搖頭道
“你已訓練了黑甲軍且大敗楚軍,卻還不信他們?”
沈兵回答
“此一時彼一時?!?
“黑甲軍不過三千人,其在我大秦十萬人間便是想作亂也無處下手?!?
“但如果是十萬甚至二十萬人……”
楊端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三千魏軍若是要叛秦那是一點希望都沒有,沒有希望就不會去想。
但如果是十萬、二十萬,這兵力甚至與秦軍不相上下,那要叛秦復國就有希望了,有希望自然就會作打算……
楊端和遲疑了下,說道
“不若,將這些魏兵配屬到秦軍中去……”
沈兵知道楊端和這話的意思。
所謂的“配屬”,其實是將他們編入陷陣之士也就是做敢死隊。
這或許是一種好辦法,陷陣之士一不需要盔甲二也可以沖在前方殺敵,這就大量減少秦軍兵士的消耗同時又把魏降兵這些不穩定因素消耗掉……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但沈兵卻搖頭否定了這個想法。
沈兵回答
“上將軍,此次是去攻楚?!?
“自我軍攻趙以來楚魏屢屢聯手抗秦,魏國被秦攻時楚國也一再相救,這使魏人對楚國頗有好感?!?
“若我軍再以魏降兵為陷陣之士攻楚……”
接下來的話就不用多說了。
站在魏降兵的角度去想
秦國若是不能容我活命,何不降了楚國?
楊端和當下就點頭道
“不妥,確是不妥?!?
“這要是魏兵陣前降了楚國,我軍必定陣腳大亂?!?
沈兵道
“所以我等必須做出決定要么不用,要用便完全信任魏降兵。”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就是這道理。
如果有疑心就不用,但若用了卻半信半疑,則是逼著他反叛,那還不如不用。
楊端和嘆了口氣
“如此說來,我等豈非沒有選擇的余地?”
的確是沒有選擇的余地。
要攻楚就必須有更多的兵,要更多的兵就必須用魏降兵,要用魏降兵就必須信任他們……
但是,誰又能保證他們不反呢?
這魏兵要是反了那就不只是能不能滅楚的問題了,而是連大梁都保不住要斷送目前這大好形勢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