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不出沈兵所料,隔天沈兵就從楊端和那得到消息,說是大王已派人去出使安陵了。
于是沈兵一顆懸著的心就放下了一半,暗道還好這嬴政沒鬼迷心竅的不顧一切下令發兵,否則這一回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沈兵這邊不順利,項燕那也好不到哪去。
項燕派人送信去壽春要求再調五萬兵卻許久都不見發兵。
項燕一再派人去催,也有如石沉大海沒了蹤影。
另外,本應從壽春發來的糧草及箭矢也是有一波沒一波,這使項燕不得不去齊國要糧。
項燕嘆了一口氣,暗道自己對于楚國來說終歸還是外人。
如果從淵源來說,項氏一族的確是外人。
百年前項氏原本是洧水(陜北延河)旁的一個小國,名曰項國。
這項國大王是個會盤算的人,他認為自己這小國如果參與中原各國的殺伐,很容易就會被滅國且不留痕跡。
于是他打定主意只守自己一畝三分地不出戰。
結果在齊國為霸主打著“尊王攘夷”的大旗號召中原各國共抗外夷入侵時,項國依舊不參與。
平常的爭戰不參與也就罷了,春秋時期還講“仁義道德”,只道你是與世無爭于是情有可原。
但共同對抗外夷入侵的戰斗也不參加,這就過份了。
于是齊國秘密會盟做出決定,要滅了這項國。
滅項國很容易,魯僖公以打獵為名帶上幾萬兵就做到了。
之后將俘虜的項氏一族盡數流放到長江以東的蠻荒之地過漁獵生活。
這時的項氏才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自身不強大的話,無論觀望或是卷入紛爭,最終都只是強者的陪襯。
從此項氏便大興習武之風,貴族子弟更是從小就熟讀兵法。
然后越國滅了吳國,楚國又滅了越國。
楚國為了能鎮住江東的百越,便招降尚武的項氏一族,開出的條件就是項氏得以保留自己的封地且在壽春東北百里處下相建立城邑。
這相當于把項氏封為楚國昭、屈、景三大族外的第四族。
但這其實只是名義上的第四大族。
楚氏三大族昭氏統轄國事,屈氏掌王族軍政事務,景氏掌關防與舉國軍務。
項氏……則是有敵來犯時才將其招來,若無戰事就晾在一邊。
所以也難怪項燕會會以為楚國始終將項族當作外人。
尋思了一番,項燕就下令道
“再派人去請援兵?!?
部將應了聲,轉身就去安排。
等部將下去后,項燕就將三子項伯招到面前,然后如此這般這般的交待一番。
其實楚王負芻不發兵也有他的苦處。
如果論兵數的話,楚國又何止區區三十萬,整個楚國有兵近七十萬之數。
楚國的兵大體分為兩部份
其一是散布在各個關塞城防的守軍。
楚國將近有兩百座城邑,有城防的大城約有五十余座,其駐軍大約三十萬上下。
這些兵士的補給向來都是國家與城邑封地各出一半。
但封地卻常常暗中給予城防將士好處,時間一久,城防將士幾乎就成了封地的私兵,國家乃至楚王負芻都很難調動。
其二是楚王負芻的直屬大軍,合計大約四十余萬。
這就是項燕能動用的主力軍。
但之前被項燕用于大梁被淹折損十萬,此時只剩三十萬。
項燕領十萬在曹州,其子項梁領十萬在陳城,壽春只余十萬。
此時項燕又要求五萬……那壽春不就只剩五萬?
那萬一秦軍打到壽春又誰來守城?
于是楚王負芻一時沒敢派兵,而是希望能從各封地城池調來兵馬糧草湊足五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