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甲軍有如一陣風般從楚軍面前穿過,風中還帶來幾批密集的箭雨,楚騎軍當場就被射死射傷百余人。
項絡哪里肯就此罷休,當下命令
“追,別讓他們逃了!”
部下哄然應聲就策馬追了上去。
首批追上去的有兩千余人,這支隊伍由一名叫張咂的軍候率領。
或許是因為人多勢眾,又或許是因為黑甲軍在“逃”,所以張咂心下一點都不覺得害怕,反而有些立功的迫切。
于是張咂領著騎軍從一開始便全速追趕。
秦時騎軍對騎軍作戰,被敵追趕往往是大忌。
因為被敵追趕就是處于前方,這會成為敵人的目標,敵人可放心在后方開弩、瞄準。
若處于前方要放箭就得回身……先不說這回身的動作在沒有馬蹬的時代相當危險,其全程還在敵人視線內,一有回身的動作就知道要放箭,于是便趴低身子躲避。
于是這是騎戰盡量避免的情況,車戰也是如此。
是以騎戰、車戰更多的是面對面來回沖殺,要么就干脆下馬結陣步戰,即便要逃也會留下一隊在后方殿后,而不是像現在黑甲軍一般全軍一古腦在前方“逃跑”。
張咂領的兩千余楚軍此時就處于后方追趕的有利位置,于是楚軍士氣高漲一邊開弩放箭一邊喝喝有聲。
然而還沒過多久張咂及一眾楚軍就發覺不對。
楚騎軍所持的是弩,弩箭彈道較為平直,于是發箭只能是前方幾排,再往后彈道就會被自身擋住。
這么一算計,全軍兩千多人能發揮作用的不過數百人。
更讓張咂氣憤的還是……黑甲軍盔甲十分嚴密,不僅有一頂大若車輪的笠式頭盔還有披膊,暴露在外的只有小臂,且后背還背著一面圓盾。
藤甲輕,即便是這么大面積的防護重量依舊不大。
于是楚騎兵即便在有利位置往前一發發的射出弩箭,卻就像給黑甲軍搔癢一般,箭支要么就是釘在藤盾上要么就是無法穿透彈開掉到地上。
圓藤盾的防護性不如方藤盾。
之所以用圓藤盾,是因為騎兵在馬上作戰空間較小且需要保持平衡,帶著一面尺寸過大的方盾顯然不合適。
圓藤盾是用藤條一圈圈的編在骨架上,不似方藤盾一般是縱橫交錯。
一圈圈編就存在一個問題,其圈與圈之間存在較大間隙,箭頭若是恰好橫向插入這間隙就有可能穿透并釘在圓盾上。
不過這問題卻不大,原因是這圓藤盾是背在黑甲軍背上做為額外的防護,其下還有一層背甲。
若戰局只是這樣那也就罷了,兩軍互相無可奈何彼此相安無事。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黑甲軍使用的是弓。
弓與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彈道彎曲,彎曲就意味著它不像弩一般存在遮擋問題,于是兩千黑甲軍幾乎都能發揮作用,那箭矢是一波接著一波源源不斷的射往跟在其后追趕的楚軍。
見此,跟在其后的項絡不由直抽涼氣。
項絡吃驚是因為黑甲軍不僅可以在馬背上放箭更可以朝后放箭,這在中原騎戰中可是從未有過的。
其實黑甲軍為了擁有這樣的本領也是經過數月的苦練,而且也并非實質意義的“往后”,而是“往側后”放箭。
這有些像是水軍的戰術,就是黑甲軍分成幾隊并排前行,這一隊負責射殺另一隊后方的敵軍,己身后方的敵軍則交給友軍。
于是“往后”就變成了“往側后”放箭,難度顯然要少得多卻能達到相同的作戰效果。
楚騎軍則因為身著輕甲……
這是這時代騎軍的共同點,沒有馬蹬就意味著不可能身著重甲,否則無法上馬也無法保持平衡。
于是幾乎所有騎兵只著胸甲